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穿越当县令 第222节
    有这么多数学大佬,害怕研究不出来好用的火炮?
    小宋训导根本不知道,他的缝纫机单子还没做完,新订单就要来了,而且这次的新订单比缝纫机还要可怕。
    到时候催他的,就不是各地商贾了,而是各地的驻军?
    其他地方的驻军暂时不知道情况。
    可广宁卫的士兵们却在翘首期盼。
    随着一批批棉衣运送过来,越来越多的士兵已经知道这件事。
    虽说现在才七月份,可再过一个多月,他们这就要冷了啊。
    听说在九月之前,所有棉衣都能运到广宁卫,还会发给他们每个人。
    从去年开始,不少人就听说过棉衣的事,是邓将军的三公子寄过来的,数量不多,只分给了有战功的将士。
    就那十几件衣服,多数人肯定见不到。
    可但凡穿上的,一个冬天都不舍得脱下来。
    别说什么脏不脏,换不换洗的,能保命就行。
    其中一人还说过:“冬日里,这跟盔甲一样重要。”
    冬衣跟盔甲一样重要,这个话确实没错,看来这东西确实不错。
    不过又有消息传来:“京城那边说,富贵人不穿棉衣,棉衣俗气。”
    此话一出,引起广宁卫大伙哄堂大笑:“俗气?貂绒不俗气,你穿得起吗。”
    “大俗人还怕俗气,简直笑话。”
    “冻死你算了,还俗气。”
    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话,根本影响不了广宁卫士兵对棉衣的向往。
    更影响不了邓将军的决定。
    邓将军想办法从太子那拨到银钱,然后让心腹前去探探路。
    没错,董千户只是去探路的。
    真正派去谈事的,应该是他三儿子邓成,想借着两人的私交多买些棉衣。
    谁料他预备的后手根本没起作用,只派去一个董千户,十万棉衣的事便谈成了。
    这让一向受挫的邓将军,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转运了。
    如果自己在京城的事情也能这般顺利,那就好了啊。
    邓将军的大儿子直接道:“爹您就别做梦了,太子殿下对火器一贯有偏见,您又不是不知道。”
    邓将军摸摸胡子:“话是这么说,万一呢。”
    有了火器,还怕北边那些人吗。
    他们把野兽捕尽了,能砍的树都给砍了,没有活路了,就盯上关内?
    广宁卫辛辛苦苦发展几十年,不是给他们摘桃子的。
    “不提火器的事了,咱们这次欠纪大人的,听说为了给咱们做棉衣,又是得罪隔壁,又是抓紧研究出缝纫机。”
    “这般恩情,邓家,广宁卫,务必都要记住。”
    这不用说,随着棉衣运到仓库了,整个广宁卫都知道纪楚的名字。
    更知道他为了远在千里的大家都做过什么。
    大冬天的出去作战,谁穿得暖和,谁的战斗力就强。
    等全军都有了棉衣棉裤,还会再怕关外的人打过来吗?自然不怕的。
    广宁卫这个地方,听名字就知道是守备军驻扎之地,自古就是卫所。
    所以在这生活的百姓,不是士兵,便是士兵家眷。
    当地人自然挂心军中的事,也自然会感谢为他们争取棉衣的纪楚。
    一想到今年冬天能穿到棉衣,全家都是开心的。
    甚至有人道:“那边今年还有新棉花,以后普通人说不定也能穿上呢。”
    “不知道价格怎么样。”
    “好像不会太高,如今棉花分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咱们普通人买最差的就行啊,反正都能保暖。”
    “是这个道理。”
    等到董千户的书信送过来,邓将军父子先是高兴,随后傻眼了。
    属下说最后一批棉衣已经在路上,路上走得很快,他们会在八月底九月初就到广宁卫,望将军放心。
    而且棉衣的银钱也都已经付清,绝对没有问题云云。
    这些还在意料之中,邓将军只是点头称好。
    可接下来话锋一转,说是纪大人的亲侄儿,以及师爷的唯一儿子,都跟过来了,说是要参军打仗。
    先是介绍两人的情况,还说了两人来的过程。
    邓将军的大儿子拿过信件,眼里都写着问号。
    这合适吗?!
    他们还在想怎么感谢恩人呢,就把恩人的亲侄儿给拐过来了?!
    而且还是两个。
    饶是淡定的邓将军都有些坐不住。
    不说别的,就这一路过来,这两人能坚持下来吗。
    董千户还说他们走得很快,还要提前回来。
    可若为他们两个,耽误给将士们发冬衣,又是万万不可的。
    所以也能理解董千户的选择。
    邓将军最后感慨:“也不愧是纪大人的侄儿,确实有几分锐气。”
    两人过来之后,他必然会好好训练,让两人成为真正的将才,也算报答纪大人对广宁卫的恩情。
    等广宁卫将士们得知此事,更是傻眼,皆暗下决心,一定会好好帮这两个年轻人的!
    而消息到原化州纪家。
    纪家爹娘哥嫂先是傻眼,随后竟也在意料之中。
    大嫂很是担忧,也就看了四叔的信,才把心放在肚子里。
    振儿从小就要强,发烧变成哑巴之后,性子更是不同。
    这样的选择,确实是他能做出来的,否则当初也不会让他跟着老四。
    纪家能出这样的好孩子,是祖上冒青烟了。
    他家正在感慨,就又见有人登门。
    不用多说,肯定是求棉衣的,还有求老四办事的。
    纪家连忙关上门,肯定不会胡乱答应,让老四的官难做。
    等关上家门,大家又难免担心纪振的安危。
    听说去年那会,广宁卫就打仗了,今年会不会还有战事?
    这个疑问不仅纪家有。
    就连京城也不例外。
    去年过年那会,因为皇上的病,太子将此事瞒了下来,一直等年后父皇身体好一些,才把战事讲出来。
    皇上并未多说,太子的性子他知道,确实是为了他好。
    而且去年有惊无险,不算什么大事。
    只是今年开始,火器重启的事,再次提起。
    对于要不要继续研发火器,朝中意见一直不一致。
    户工吏刑礼兵六部意见各不相同。
    内阁的想法也有出入。
    工部兵部肯定赞同。
    户部跟吏部则态度暧昧。
    赞同的理由,自然是海上贸易增多,要预防水贼成气候。
    再加上去年广宁卫的战事等等。
    反对的理由,一个是火器有伤天和,威力实在过大,这个理由着实一般。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户部银钱不够,说是国库空虚,暂时拿不出研发火器的银钱。
    毕竟研发是一回事,回头大批量建造,又是一回事。
    皇上身体不好,朝中大部分事情都交给太子处理,此事也不例外。
    太子的意见也是暂时不要着急,等国库有钱了再说。
    可多了个广宁卫的事,又让他开始犹豫。
    再加上,现在的户部左侍郎为许大人,许大人自然赞同研发火器,甚至提到纪楚的数科,说是交给那边极为合适。
    那边既有银钱,也有合适的人手。
    而且岳将军忠勇,根本不担心出问题。
    这些理由加起来,颇有些无懈可击。
    太子的倾向自然开始改变。
    只是太子最近事情极多,前朝政务不用说,父皇又病了,以他的性子,肯定会去日日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