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穿越当县令 第226节
    京城中还是一片肃穆,没人敢大声喧哗,婚丧嫁娶全都延迟,只等着上头发话,什么时候可以稍稍松口气。
    至于请客吃酒,宴席小聚,也统统都散,原本酒楼茶馆扎的彩楼全都撤下来,就连夏秋常穿的鲜亮衣衫也都换成简单的衣物。
    偌大的京城基本停摆。
    太子咳嗽着,还翻看了钦差记录的各地官员反应,对不少人表示赞扬。
    尤其是曲夏州,称他们忠孝可表。
    因为他们说希望让先皇再活过来,这此等肺腑之言,说到他的心坎上。
    二王爷无所谓,五王爷欲言又止。
    所以廖知州收到的信件,只有三个字:“装糊涂。”
    那就是该做就做,该研究钢材便研究钢材,大家稀里糊涂地就行了。
    真要等朝中批复,谁知道要等什么时候。
    八月二十三,在工司的纪楚长舒口气。
    廖知州点头,批给工司一处铁矿,一处煤矿,让他们研制出更好用的钢材,同时让数科协助,尽力去办。
    工司众人都蒙了。
    也就工司景大人明白怎么回事,纪楚做这事的时候,肯定提前跟他讲过。
    其他人则颇为不解。
    发生了什么?
    突然给他们两个矿?
    工司真的要发达的?!
    而且督办研究铁制品,又是怎么回事,他们摸不着头脑啊。
    也就有些官员傻呵呵的:“好啊,咱们工司越来越被重视了。”
    “是啊,虽然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可这也是好事。”
    有些官员则互相看看,开始装糊涂:“咱们陇西右道,就缺炼制铁器的好作坊,由咱们曲夏州补上,再好不过。”
    “没错,钢材用处颇广,还是咱们自家造吧。”
    “有数科在,肯定能搞个好的铁器厂。”
    景大人挑眉,笑着道:“那这事由纪楚牵头,大家没意见吧?”
    自然是没有的。
    现在工司最重要的两件事。
    一个是工业作坊园,由工司左都事负责。
    现在是钢铁厂的建立,则交给纪楚这个右都事。
    肉眼可见的,整个工司的作用日益提升,工司跟数科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甚至有工司的官员说应该招些数科出来的学生,这样更方便这里做事。
    景大人同样有这个想法,实在是数科出来的学生太过专业,许多事情有他们在,简直事半功倍。
    这件事同样已经上报朝廷,暂时还没有结论。
    但景大人这里也有空子可钻,直接招数科学生来做工司书吏,算是填补这方面空缺。
    太子死了爹难过,天下百姓就不过日子了?
    景大人心里吐槽,不过他知道,有这种想法的官员,大概率不在少数。
    好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自有方法解决。
    所以曲夏州这边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该研究火器,还是研究火器!
    纪楚带着工司的任务,开始牵头成立钢材厂,名字起得很简单。
    曲夏州钢材厂!
    别问是不是太简单了,只要简单好记即可。
    但在成立之前,纪楚在户司的事情要简单收个尾。
    比如说,棉花。
    等这件事做完,他的差事就重点在工司了。
    也有人表示不解。
    纪楚在户司那是左都事,正六品。
    在工司则是右都事,从六品。
    更有实权的部门不待,偏偏要去隔壁?何必呢。
    户司主事更多的是不舍。
    而现在的右都事谢富更是不解。
    要说权力官职,留在户司难道不好吗。
    如果说曲夏州工司是最近几年才慢慢起来,那户司可以说长盛不衰。
    而且这些年税收增加,在整个陇西都排得上号。
    不管从哪方面看,揽下户司的差事,才是既体面又有实权。
    纪大人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工司,那谢富实际的位置,肯定会再进一步。
    这,这对他来说是好事,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啊。
    所以卓主事为何只有不舍,而不是不解?
    卓主事看出下属的意思,笑着道:“你以为纪楚最近忙的是什么事?”
    棉花啊。
    “那接下来呢。”
    “钢材?”
    卓主事认识纪楚已经很久了,直接道:“在忙百姓的事。”
    成立钢材厂,纪楚就不会只做一件事,如今说是为了改进缝纫机所需的铁制品。
    同样的,他还想继续改进农具。
    因为只有这些事,才跟普通百姓息息相关。
    一件是吃,一件是穿。
    都为民生大计。
    卓主事虽然不知道纪楚最终目的,但这两项却猜得很准。
    只要有合适的钢材,改进农具,提高种田的效率,减轻百姓负担,都是必须要做的。
    钢材,几乎是万物之源。
    而且有了这个东西,各地的运输,以及各种便民机器的建造,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了,必要的时候,还能直接转为军工,两者本来也不分家。
    谢大人恍然大悟,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纪楚的一切行为,似乎都有了解释。
    纪楚面对谢大人崇拜的眼神,根本不知道他在崇拜什么,最后笑道:“是各地棉花种植有结果了?”
    纪楚要做的棉花收尾,便是统计一下,全国各地种棉花的地方,有没有成功的。
    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多少人都在请求棉籽,纪楚跟户司能给的都给了,也寄希望更多地方可以种出来的。
    但结果来看,果然还是不成的。
    谢富赶紧把脑子里的东西抛开,回答关于棉花的事。
    “以黄河流域为界限,越往北的,种植成功率,以及产量就越高。”
    “但也不能太靠北,再冷的地方就不行了。”
    “总的来说,只有陇西陇南一带适合种植,差不多有八个州府。”
    详细的数据已经在手里了,纪楚听着谢富一一念出,种植的范围有限,产量也不算高,各地自己种自己穿,大概率是可以的。
    可那些地方跟曲夏州百姓又不一样。
    曲夏州百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手里有余钱,可以买布料做棉衣的。
    那些百姓空有棉花,也做不成衣裳,顶多攒个两三年,说不定还有戏。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太子登基后,平临国大概率会平稳发展,不管他性子是不是优柔寡断,至少不是个真正刻薄的,而且听劝。
    能听劝,天底下百姓便有安稳日子过。
    给他时间,让他好好把钢铁厂发展起来,让数科大有可为,说不定就能把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效率全都增加。
    到时候布料的价格,便不会那么高不可攀。
    说到底,就是提高生产力,才能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
    他既知道出路,也知道还有时间,就不怎么着急。
    纪楚道:“把咱们这里种棉要术要送去几份,这八个州府若真想种棉,就让他们派人去沾桥县学习,咱们知无不言。”
    本地棉花产业不用讲,这几年彻底发展并且平稳。
    其他地方能扶就扶,能让百姓们受益就行。
    谢富愣神看着纪大人,半天憋出一句话:“大人,您可真是个好官。”
    此话没有半点嘲讽的意思,是谢大人的真情实感。
    这让纪楚反而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了?”
    谢富立刻摇头:“没事!大人您继续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