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人家不是那么小心眼的。
平临国,昌河州。
似乎真的有些不同。
等他们分到荒地,用极其低廉的价格租到农具,对这地方的归属感更强了。
明明是一样的土地,甚至方言也差不多。
为什么大家的日子那样不同?
而且给梁国国王修建火墙宫殿的匠人们,真的到昌河州各县来了。
之前县令们已经统计过,本地年过六十五的老人到底有多少,具体的居住地址又在哪。
匠人们拿到这些信息,便分批次去各家设计火炕。
因为这事,有些被嫌弃年纪太大的老人家,甚至被子女亲戚们争抢。
只要老人家在自己的房子里,那火炕就能建到自己家啊,官府还出大半资金,这种好事简直就是天上掉下馅饼。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少数,官府都会一一查明真相。
毕竟想要糊弄纪大人,那是万万不行的。
甚至就连他们这些移居过来的梁国人,都被问了一遍。
可他们仓皇过来,家里有老人的,多数人都不会搬迁至此啊。
也就有一家极为孝顺的,兄弟姊妹几个,换着背,硬是把老父亲老母亲背到此地。
而这一家,也成了名为梁家村村落里,唯一一个能建起火炕的人户。
平临国拿他们当自己人?
在他们还自称梁国人的时候,就拿他们当自己人了。
等会。
他们什么时候是梁国人。
他们分明就是平临国昌河州永安县梁家村的百姓!
这口改的,是不是有点快啊。
前后还不到一个月呢!
这些事传到梁国,那边的百姓携家带口地要离开。
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说什么都要走。
让梁国国王以及官吏恨得咬牙切齿。
他们都开始惠民了,都学着平临国爱民了!
怎么还要走!
“为今之计,只能照办昌河州的政策了。”
啊?!
照搬!?
他们怎么对百姓的?
“梁国荒地也极多,可以免费分给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开荒。”
“用低廉的价格租赁农具,指导种田。”
“减轻赋税,二成到三成最佳。”
“山泽税也要减少,不会太严重的砍伐,更要忽略不计。”
“帮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家里,修建火炕。”
这些还不算完。
一条条算下来的,梁国国王脸都绿了。
他不过建个火墙宫殿而已!
就要付出这么多?!
凭什么!
平临国不过来了一批工匠,就能改变他们整个梁国?!
“严防死守!不让他们出国即可!”有官员提议道。
国王冷笑。
怎么死守?
梁国面积这样大,总有防不住的时候。
还能日日夜夜看守不成,又要增加多少军费?
平临国啊平临国,可真是惹得好麻烦。
见国王不同意,另有臣子提议:“那就照着做?其实不用做全,差不多就行,多数人还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
这话倒是真的,只要这里有口饭吃,多数人并不会主动离开。
说到底,还是要让利给百姓。
还是希望平临国乱起来。
他们一乱,就没工夫管自己了。
更希望他们别扯什么民为重,君为轻这种话,搞的自家百姓都想走。
这大概就是比烂?
生怕别人做得太好,让自己倍感压力。
不管他们如何想,反正都要捏着鼻子,学习昌河州的善政良政。
否则最多两年时间,梁国就要变成空城了。
纪楚听着梁国的情况,稍稍点头,又看向岐国。
岐国日子更难一点。
尤其是那岐国国王,还在发愁香料。
香料太难买了。
原本百金的香料够用半年。
现在因为昌河州严令禁止平临国各地售卖给他,就连梁国以及草原部落都跟着禁止买卖。
就让这香料极难获得。
要不是有些胆大的货商,甚至就要断了。
可那货商一次只卖一点点,而且每次都在涨价。
现在涨的价格,已经让他们承受不住。
“承受不住又如何,难道就不买了?”
“没有异香,那信众们肯定会起疑,现在那些信众们就有不满了啊。”
王后说着道:“再多加赋税,苦一苦百姓。”
还加?
即便是自己人,都觉得这话不妥。
而且信众们本就不满火炕的事没成,认为功德扣了也没好处。
现在还要加赋税,他们会高兴?
再这样下去,民怨沸腾,再虔诚的信众都会有疑虑吧?
谁料国王却点头。
就这么办。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让他再选,他绝对不会再扣下平临国的工匠。
惹到这种大国,实在太难受了。
国王等人是这样想的,觉得是他们得罪了平临国才这般。
可本地官员却觉得,应该不至于吧?
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其实中原王朝没那么严苛,大家维持面子功夫即可。
现在匠人都回去了,而且过去半个多月,该放宽对他们的贸易了吧。
加税的政令下去。
即使再迟钝的信众,心里都有些疑惑。
偏偏这个时候,隔壁的梁国传来消息。
人家国王在减税。
而且减税的幅度极大,甚至还帮本国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修火炕。
其他事也就算了。
修火炕?!
他们要用功德积分换的火炕,人家免费给修。
凭什么啊。
人家甚至已经开始行动了。
说是听平临国的话,所以这般做的。
而昌河州知州许诺给梁国国王的另一件事,更让岐国有了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