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穿越当县令 第455节
    原本的意思,肯定想让他去浩洲解决一部分的土地兼并问题。
    至少把能清扫的弊病都给扫除。
    有他带着的良种等物,还有纪大人的信件。
    不说解决浩洲大部分问题吧,但一定能比之前好。
    这既是难题,同样是机会。
    只要把握好了,他能跟纪大人许多下属一样平步青云。
    如果没有突发的旱情,他这会必然非常激动。
    现在除了想哭,已经没有第二个办法了。
    宴席结束,杜大人菜没怎么吃,酒倒是喝了不少。
    等他迷迷糊糊时,为了避嫌而疏远的晁同知罕见过来,低声道:“走之前,去问问纪大人。”
    “他或许有解决之法。”
    等杜大人酒醒后,决定听晁同知的话,还是去请教纪大人,他这差事到底要怎么办。
    纪楚确实有些想法。
    可他的做法太过激进啊。
    跟杜大人说了之后,杜忠先是傻眼,之后咬牙道:“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下官就这么办。”
    纪楚有些惊讶,不过随即正色道:“若是这般做了,本官必为你保驾护航。”
    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杜大人,心态终于平稳了些。
    纪大人从漳兴二年七八月份过来,到如今的漳兴五年二月,他们接触也有很久了。
    杜大人也算了解纪大人的性格,他是个绝对说话算数的上司,但凡讲出来的话,必然会兑现。
    不仅如此,他跟同僚们相处,很少摆官架子。
    多数时候,都是自称我,只有下达命令,又或者给大家做保证的时候,会自称本官。
    一般这种时候,便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再者,纪大人从不站队。
    直接说出保驾护航这四个字,可见其分量。
    当然了,给他保驾护航的前提是,他真的敢豁出去为百姓做事。
    否则今日的谈话,只当不存在。
    杜忠提提胆气。
    不管怎么样,他都要上任了。
    这浩洲就算是刀山火海,那也要去闯。
    送走杜大人,刘通判很快接受差事,他也是老官员了,昌河州的事情又清晰明了,同僚各司其职,差事并不难做。
    而且昌河州跟其他地方不同。
    他们这里并无灾情。
    最麻烦的,就是接收各地来的百姓。
    其实现在的百姓,还不能称作灾民。
    他们多是在家乡无依无靠,所以才过来,来的时候不仅带着家当,还带着粮食。
    不过等着旱情越来越严重,那就不好说了。
    算了,着急也没用。
    大家还是好好安顿好新来的百姓,再把昌河州的春耕准备好吧。
    平临国其他地方遭灾,今年粮价肯定会涨,他们也要多多种粮食才行。
    纪楚安抚好手底下官吏后,终于收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渔船技术,以及渔网等技术,终于送过来了!
    自然不是白拿的,多方周旋之下,再靠着纪大人的名号,方换来这些东西。
    与此同时,纪楚请蔡夫子他们帮忙设计的盐场过滤设备也送到了。
    这些都是给余海县等四个县准备的。
    做事之前,把工具准备妥当了,必然能事半功倍。
    余海县县令被召到昌河州州城时,还颇有些激动。
    年前那会,给纪大人写完信送出去,他又觉得不妥,觉得自己是不是多管闲事了。
    本地百姓只是有些风声,实际上并未多说什么。
    他巴巴地赶去说情况,会不会太显眼包了啊。
    谁料纪大人并未觉得他多事,而是认认真真回复他的问题,并把接下来的解决方案说明。
    并告诉他,要好生安抚百姓,他们的顾虑州衙门知道。
    收到纪大人回信时,余海县县令不知道多高兴!
    纪大人的回信!
    传说中的纪楚!
    但凡做官的,谁不知道纪楚的名字啊。
    这样的人物,本应桀骜不驯才是。
    没想到这般平易近人,还第一时间给他回信,信里把情况说得很细致。
    正是这样,也鼓励余海县县令写了篇关于浩洲的情况,私下里通过纪大人给了去浩洲做知州的杜大人。
    当然,因为这封信,杜大人心里更怕了啊!
    可事先了解,总比一头雾水邀请。
    因此余海县县令来这里头一年,就跟这两位上司打好关系。
    果然!
    在纪大人手底下做事,不用怕做现眼包,好好表现才是真的。
    剩下三个县的县令知道这些事后,颇有些后悔。
    他们那的渔民也有怨言,可他们并未上报,觉得只是小事罢了。
    早知道能得到大人重用,肯定也跟着禀告啊。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岐州两个靠海县的县令。
    他们同样到了昌河州州城,主要统计当地渔民情况,以及需要的渔船多少等等。
    纪大人手下,祝耘祝亚两兄弟,已经从水泥作坊,以及火炕抽身,他们的徒弟们已经可以接手。
    所以他们两个可以腾出手,按照图纸制作渔船了,到时候还需要招募一些工匠,估计本地造船业很快就能起来。
    这也是长远的事情,已经着手去办。
    那造船作坊就设在昌河州与岐州中间,到时候两头都能兼顾。
    消息传到几个沿海县,原本还有抱怨的渔民终于心安了。
    不是他们爱抱怨,而是大家都在过更好的生活,不能把他们给忘了吧。
    现在知道,大人不会忘记他们的!
    说起来,原本昌河州多了这么多事,应该很缺人手才是。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来,缺人的事也能解决,甚至有沿海的小造船厂,想着要不要过来做做买卖。
    他们那边竞争太激烈,不如在昌河州跟岐州试试。
    反正这两个地方也安全,加上最大的问题,寒冷,也已经解决,这种情况下,不来这里做买卖,实在太亏了!
    现在的昌河州跟岐州,明显比以前繁荣许多。
    就连今年开耕的田地都比往年要多。
    即使从今年开始,前来定居的百姓置田已经需要少量的银钱,可大家热情不减。
    这让被流放过来的犯人们不知道说什么。
    尤其是第一批流放过来的犯人。
    他们几乎眼睁睁看着此地来了那么多人。
    也有人道:“听说平临国内地十几个州府,好几个月都没下雨,这地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不下雨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明白。
    倘若官府处理得不妥当,必然饿殍千里,匪盗,贼乱,起兵造反,必然比比皆是。
    有些犯人恨恨地想:“还想当明君,还惩治我们这些贪官污吏?老天爷不让你当明君,你有什么办法?”
    这话说得实在恶毒,就算是旁边的犯人,也觉得此话不对。
    不过没关系,这人当天就被提走修路去了。
    还想悠闲地种田?
    别做梦了,修路才是你要做的事。
    再看被提走的人,多是平时躲懒,不爱干活,还满腹牢骚的。
    纪大人不整你们整谁?
    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今年的昌河州不仅修路,还修粮仓以及房屋。
    要说是官员们的屋舍吧,那也不像,都是一排排极为简陋的房子,顶多留了火炕的位置,以及不漏雨不漏风。
    远道而来的百姓们,多是先做工赚钱,然后买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