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章
    “都别急,大家排好队,都有啊!”
    “先让老人和孩子来!大家别挤……”
    听见这声音时,薛端阳原本急促的脚步才缓了下来。
    只见那些流民或争或强地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在那队伍最前方,几个光着脑袋的和尚正为他们舀着一碗碗热粥。
    这些流民都是许久没吃饭的,看着热粥的眼神都冒着光,一拿到粥就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
    他们喝得太急,咕噜咕噜响,还有不少人被呛到。
    而在那几个和尚后面,一个容貌俊美的年轻和尚穿着干净整洁的袈裟,遥遥看见了薛端阳,便对薛端阳微微颔首。
    是净空。
    原来是云林寺的人在施粥。
    薛端阳一边躲着狼吞虎咽的人群,一边迈着大步向净空走去。
    “净空大师,别来无恙。”
    “公主殿下,”净空对薛端阳行礼笑道,“自冬日祈福一别,我们也有许久未见了吧?”
    “听闻公主殿下正带兵守城,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不知今日情形如何?”
    “都这样了,还能如何,”薛端阳苦笑:“朝中无将才,我不过是来凑数的罢了。”
    “公主殿下若是这么说,倒叫贫僧难为情了。”净空对薛端阳勾唇道。
    “前些日子,云林寺都在此处施粥吗?”
    “不错,”净空答,“京中流民甚多,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在皇城内。倘若如此,那才是真的滔天罪孽了。”
    “那我前些日子怎么没有看见净空大师?”
    听了这话,净空却笑了:“云林寺收留了许多流民,我今日才得空下来,正巧就遇上了公主殿下。”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听了净空这话,薛端阳微微沉默了几息,随后开口道:“净空大师,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否前往云林寺一叙?”
    谁知净空竟没有半分惊讶,倒像是早已预料到一般,对薛端阳点点头:“自然可以。”
    云林寺的规矩,到了山下便不允许车驾上山,需得不行前往。
    这是薛家先祖定下的,为的是要让后代常怀谦卑敬仰之心。
    薛端阳跟着净空,走在云林寺下狭窄的山道上。
    山道崎岖,旁边草木萋萋,绿意盎然。
    薛端阳穿着甲胄,放眼望去,京郊的青山一重又一重,沉默地看着在它们脚底下的京城,似是千千万万年都没有变过模样。
    “净空大师,”薛端阳突然开口道,“梁朝在这里建都,已有百余年了,对吗?”
    净空回头笑答:“这个问题,公主殿下应当比我清楚才对。”
    “我只是在想,”薛端阳道,“无论人间过了多少年,这些青山似乎还依旧是这般模样。”
    “我记得,”薛端阳继续说,“小时候来云林寺祈福时,父皇母后总是带着我和皇叔,从山脚一路走上来。”
    “那时候看出去的山,似乎也是这样的情景。”
    “人生不过百年,事事无常,自然没有山河亘古,”净空回她,“许多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爱恨嗔痴欲,到头来不过也是黄土一捧罢了。”
    薛端阳停下了脚步,望着净空沉默了。
    她一动,身上的甲胄便发出嘎吱的响声,薛端阳觉得不如她以前身上的铃铛好听。
    “净空大师这是在劝我?”
    净空却摇摇头,没有说话,继续扭头往山顶走去。
    薛端阳心念微动。她跟着净空跨过云林寺的门槛,抬头时,却看见了一个怎么都想不到的人。
    “公主殿下,”一袭白衣在粗布麻衣的流民中格外格外显眼,崔明玉对薛端阳拱拱手,垂眸道,“别来无恙。”
    “崔大哥?”薛端阳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在这里?”
    薛应年告诉她,崔明玉已经失踪很久了,没想到居然一直躲在云林寺!
    崔明玉眼底乌黑,看上去有些憔悴。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将自己悉心打理过,身上干净整洁,举手投足都有君子之风。
    他苦笑一声:“端阳殿下,微臣若不躲在云林寺,现在怕是已经没命活了。”
    薛端阳知道这是薛应年做的,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她才离京多久,薛应年就干出了这么些事儿来,简直是要把她气死!
    净空把二人领进屋里,为他们沏了壶茶,便退了出去。
    崔明玉倒是不客气。他自顾自地将手中的茶杯倒满,给薛端阳递了过去:“云林寺的茶水总归比军营里的好些,殿下要不尝尝?”
    薛端阳把茶水接过,拿到嘴边喝了一口,却并没有品出什么滋味来。
    她把茶水放下,开门见山道:“崔大哥,你打算一直躲在这里吗?”
    崔明玉看着薛端阳笑了:“端阳殿下此言差矣。”
    “殿下应该问,除了这里,我还有容身之处吗?”
    薛端阳一下子哽住。
    她原本想问崔明玉,可否愿意随她下山,帮衬着一起处理朝中事宜。
    如今想来,崔明玉大抵也是不愿意的。
    她沉默着,将手中的茶杯转了又转。
    带着些沙尘的茶水在杯中晃荡,有的溅了出来,滴在桌子上,滴在了薛端阳的指尖。
    原本滚烫的白气渐渐消散,茶水有了些许凉意来。
    “崔大哥,你告诉我。”
    良久,薛端阳才看着崔明玉,语气平静地问道。
    “梁朝是不是真的要断送在我和应年的手里了。”
    崔明玉没想到薛端阳会问他这个问题,有些意外地看了薛端阳一眼。
    眼前的少女问出这话时情绪意外地平静,像是预料一个早已知晓的事实。
    她不是在询问,而是在印证。
    “公主殿下,”崔明玉没有回答她,“王爷曾经告诉过我一句话。”
    “他说,领兵打仗,每日杀伐。身为将军,他需要知道自己拿剑的理由。”
    薛端阳愣了:“拿剑的理由?那皇叔的理由是什么?”
    崔明玉摇摇头:“他并未告诉我这件事。”
    “只是我在想,公主殿下现下似乎也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端阳殿下,你的理由是什么?”
    你的理由是什么。
    薛端阳走在京城街头的时候,还在想着这个问题。
    耳畔不断传来人们的低语和呻吟,人们依旧在施粥的地方排着长队,时不时能传来孩童小声的哭嚎。
    薛端阳闭上眼,似乎看见了那个撞死妇人的眼睛。
    薛端阳,你拿剑的理由是什么。
    那双眼睛充满了绝望的血色,薛端阳看见那倒在地上的妇人站了起来。她抱着怀里死去的婴儿,对着薛端阳无声地哭泣。
    血泪蔓延,手里似乎又传来了她身上衣角的触感。
    “端阳,你可知大梁的百姓为何如此敬仰荀家军的人吗?”记忆闪回,尚且年幼的薛端阳趴在桌子上,看荀淮擦拭着手中的剑。
    彼时荀淮刚刚打下了一场胜仗,虽然已经打理干净,身上还是有些带着腥味的杀伐之气,可薛端阳却丝毫不怕他。
    “因为荀家军很厉害,总是能打胜仗!”听了这话,薛端阳忙不迭答道。
    小孩子的思考方式总是很直接,在她心里,皇叔每次都能打赢,这不是厉害是什么!
    她答得太快,荀淮“噗嗤”一声笑了。他伸手揉揉薛端阳的脑袋,薛端阳随着荀淮的力道晃了晃,身上系着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
    “总能打胜仗算是一个原因吧,”荀淮望着帐外如血的夕阳,“但是,百姓们喜欢荀家军,更是因为我们能保护他们。”
    “保护?”
    “对,保护。”
    “端阳,你是梁朝的公主,你得记着。”
    “我们要保护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号,永远是那些活生生的人,知道了吗?”
    “知道了。”薛端阳似懂非懂地望着荀淮,即使没怎么听明白也先应下再说。
    荀淮看着薛端阳瞪得亮晶晶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薛端阳根本就没听明白。
    ……罢了。
    他拍拍薛端阳:“没事,你也不用懂。”
    “一切有皇叔在呢。”
    回忆停留在荀淮对薛端阳露出的笑意里。
    夕阳给帐内投下了暖暖的光,小时候的她坐在荀淮的旁边,跟着荀淮学习战术兵法。
    其实后来薛端阳才知道,那时候朝中动乱、叛军四起,形势绝不能算作轻松。
    可荀淮在她面前永远是笑着的,让薛端阳觉得,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事。
    他护住了薛端阳称得上是快乐的童年。
    眼下同样是夕阳西下的时刻,现实与回忆猝然交织,两相对比,境遇却是大相径庭。
    恍惚中,薛端阳看见那妇人对她开了口。
    “殿下,救救我们。”
    “救救我们,救救我们,救救我们……”
    一个妇人的声音变成了两个妇人的声音,后来越来越多,男女老少,他们痛苦着,祈求着,凄然地对薛端阳开口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