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432节
    所以徐时行的童年非常幸福,从小就不缺钱花,丰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性也很高、天资聪慧,二十多岁就考上了举人,人生对他而言,顺利得不见一丝波澜。
    但惊涛骇浪终究还是来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时行二十八岁,即将上京参加会试,开始他一生的传奇。
    然而就在他动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你不是我的儿子。
    没等徐时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
    这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举动。
    按照现在的经验,但凡考试之前,即使平日怒目相向,这时家长也得说几句好话,天大的事情考完再说,徐知府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开口,实在让人费解。
    然而我理解了。
    就从现在开始吧,因为在你的前方,将有更多艰难的事情在等待着你,到那时,你唯一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
    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走上人生道路的儿子的最后祝福。
    徐时行沉默地上路了。我相信,他应该也是明白的,因为在那一年会试中,他是状元。
    中了状元的徐时行回到了老家,真相已明,恩情犹在,所以他正式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归入徐家。
    辛苦养育二十多年,而今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再认父母,收获的时候到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父亲拒绝了这个请求,希望他回归本家,认祖归宗。
    很明显,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无奈之下,徐时行只得怀着无比的歉疚与感动,回到了申家。
    天上终于掉馅饼了,状元竟然都有白捡的。虽说此时他的生父已经去世,但申家的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地把他迎进了家门。
    从此,他的名字叫做申时行。
    曲折的身世,幸福的童年,从他的养父身上,申时行获取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并由此奠定了他性格的主要特点:
    做人,要厚道。
    然后当厚道的申时行进入朝廷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很不厚道。
    在明代,只要进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么严重的政治错误,几年之后,运气好的就能分配到中央各部熬资格,有才的入阁当大学士,没才的也能混个侍郎、郎中,就算点背,派到了地方,官也升得极快,十几年下来,做个地方大员也不难。
    有鉴于此,每年的庶吉士都是各派政治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申时行的同学里,但凡机灵点的,都已经找到了后台,为锦绣前程做好准备。
    申时行是状元,找他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可这位老兄却是巍然不动,谁拉都不去,每天埋头读书,毫不顾及将来的仕途。同学们一致公认,申时行同志很老实,而从某个角度讲,所谓老实,就是傻。
    然而事情的发展证明,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要知道,那几年朝廷是不好混的,先是徐阶斗严嵩,过几年,高拱上来斗徐阶,然后张居正又出来斗高拱,总而言之是一塌糊涂。今天是七品言官,明天升五品郎中,后天没准就回家种田去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台洗牌是家常便饭,世事无常,跟着谁都不靠谱,所以谁也不跟的申时行笑到了最后。当他的同学纷纷投身朝廷拼杀的时候,他却始终呆在翰林院,先当修撰,再当左庶子。中间除了读书写文件外,还主持过几次讲学(经筵),教过一个学生,叫做朱翊钧,又称万历。
    俗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晃十年过去,经过无数清洗,到万历元年,嘉靖四十一年的这拨人,冲在前面的,基本上都废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到了申时行的面前,对他说,跟着我走。
    这一次,申时行不再沉默,他同意了。
    因为这个人是张居正。
    申时行很老实,但不傻。这十年里,他一直在观察,观察最强大的势力,最稳当的后台,现在,他终于等到了。
    此后他跟随张居正,一路高歌猛进,几年内就升到了副部级礼部侍郎,万历五年(1577),他又当上了吏部侍郎,一年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的爹死了,虽说他已经获准夺情,但也得回家埋老爹。为保证大权在握,他推举年仅四十三岁的申时行进入内阁,任东阁大学士。
    历经十几年的苦熬,申时行终于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层。
    但是当他进入内阁后,他才发现,自己在这里只起一个作用——凑数。
    因为内阁的首辅是张居正,这位仁兄不但能力强,脾气也大,平时飞扬跋扈,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一般说来,在猛人的身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当敌人,要么当仆人。
    申时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很明白,像张居正这种狠角色,只喜欢一种人——听话的人。
    申时行够意思,张居正也不含糊,三年之内,就把他提为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从一品)。
    但在此时的内阁里,申时行还只是个小字辈,张居正且不说,他前头还有张四维、马自强、吕调阳,一个个排过去,才能轮到他。距离那个最高的位置,依然是遥不可及。
    申时行倒也无所谓,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不在乎再等十年。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用等十年,一年都不用。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了。
    树倒猢狲散。隐忍多年的张四维接班,开始反攻倒算,重新洗牌,局势对申时行很不利,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张居正的亲信。
    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第一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混功”。
    作为内阁大学士,大家弹劾张居正,他不说话;皇帝下诏剥夺张居正的职务,他不说话;抄张居正的家,他也不说话。
    但不说话,不等于不管。
    申时行是讲义气的,抄家抄出人命后,他立即上书,制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还分了一套房子,十倾地,用来供养张居正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