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635节
    但这次不一样。
    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
    这场大旱,史料上说,是两百多年未遇之大旱,河南的景象,借用古人的话: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大旱也好,没有鸡叫也罢,没有牛,没有猪都罢,有一样东西,是终究不会罢的——征税。
    不征税,就没钱打张献忠,没钱防皇太极,必须征。
    这么个环境,让人不造反,真的很难。
    至于结局,不用想也知道,劳苦大众,固然劳苦,也是大众,劳苦久了,大众就要闹事,就要不交税,不纳粮,于是接下来,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之前我说什么来着?气数。
    没错,就是气数。
    其实气数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个使用年限,好比饼干,只能保质三天,你偏三年后吃,就只能拉肚子。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没准哪天上厕所的时候,被埋进去。
    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国。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见,王朝的年限看不见。
    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对于气数,崇祯是不信的,开始不信。
    等到崇祯十四年,怕什么来什么,后院起火,前院也起火,卢象升死了,辽东败了,中原乱了,信了。
    在一次检讨会上,他紧绷了十四年的神经,终于崩溃了。
    他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的错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们似乎也很同情,纷纷发言,说这不是您的错。
    但不是皇帝的错,是谁的错呢?
    气数。
    几乎所有的人,众口一词,说出了这两字。
    崇祯终于认了,他承认这是气数。但他终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气数,人力也可补救,这么多年了,补救何用?”
    然后接着大哭。
    崇祯大哭的时候,李自成正在前进,在属于他的气数上,大踏步地前进。
    在河南,他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以及我们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鉴于崇祯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鉴于不想有人说我拿崇祯同志混事,还鉴于我比较乐观,不太喜欢落井下石,所以,我决定简单点,至少保证你不至于看得太过郁闷。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进,一年后,他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
    在出发前,他发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嗟尔,明朝】
    对于上述八个字,崇祯应该是认账的,因为不认账不行。
    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一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
    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
    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这种编剧思路,很类似于早些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按当时编剧思路,就是找个弱女子,什么坏事、孬事、恶心人到死的事,都让她碰上,整体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过来,挺住,再一棍子打过来,继续挺住,挺到最后,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