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这玩意当然是为了洗碗而研发的。
准确地说是让“机器洗碗”这件事显得更有趣、更可视、更符合人的常规思维。
洗碗本身是一项大众需求,但这个赛道上早已有很成熟的柜式洗碗机。
相比起来,模仿人手进行洗碗工作明显技术难度更高,也更容易出错,更像是一个炫技的玩具。
但当这个“玩具”做到了完美洗干净各种造型、各种尺寸、各种材质的碗之后,人们发现,它顺便就做到了能洗菜、洗抹布、洗猫狗等。
甚至想用来洗人,也不是不行。
而单说洗碗效果,人手式机器人虽然并不比柜式洗碗机更优秀,但前者用起来就是显得给生活增添了些欢乐。
所以现代社会对于人类的各种奇怪行为、奇异发明的主流态度是:只要没给其他人造成麻烦及伤害,那么随意。
做什么都没关系,指不定做着做着就能出现意外惊喜。
即使没惊喜,“投入地玩过一阵”对于当事人而言,这本身就是收益。
广泛地玩、什么都试一试,其中自然会一定比例地出现对很多人都有价值的、值得更多更深入投资发展的事物。
不用领导者搜肠刮肚地想怎么创新、哪方面的创新才有价值。
只需要天天看一看大众都在玩什么、哪一种玩引起了足够多的共鸣,那就可以评估那种玩法与本公司、本市、本省、本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方向及已有资源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便可以开始大规模砸钱了。
需求会促进发展,发展会引出更多需求。
二者不断互动,便造就了不断向前的、能让人生活得越来越舒适的社会。
至于过程中那些最终被证明没有足够社会价值的玩法及尝试所造成的浪费,那可以视为必要的试错成本,这个社会承担得起。
想要开创新道路,从来就不可能是件低成本的事情。
通常,平洄如果接的是软件使用类的单子,她会自己用一用那个软件,给出的攻略步骤全是她亲手操作过的。
——如果软件需要购买,则购买费也会计入委托费中。
相当于平洄替委托人先粗略做了一遍。
全过程在家里就可以完成。
而如果是乘坐交通工具、去菜市场那类单子,虽然在线上可以找到很多相关资料,比如实景三维地图,综合起来也可以做出一份足够详细、错误很少的攻略,但平洄一般还是会亲身去现场再确认一次。
这也是平洄接单数量较少,且不太接外地线下攻略单子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也是平洄攻略收费略偏高但依然很多人捧场的原因之一。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线下类攻略做多了后,平洄还有一个不算意外的附带收获。
就是平洄对以自己家为中心,周边两天之内能往返的公共区域,简直了如指掌。
从街道路线到街边店铺,甚至犄角旮旯的小吃摊,平洄可能比住在那附近的人更清楚。
至少很多人不太清楚自己楼下的小店具体叫什么名称,但平洄给人做攻略时是习惯了完整写出招牌名字,而不是可能导致歧义地称呼为“那家卖卤肉的店”之类的。
如果平洄将自己的自选休息日改到周五或周一,她的全知范围应该还能再扩大一圈,实现对三天之内能往返区域的高度了解。
但平洄感觉那样会太累。
她甚至认为自己现在掌握的就已经过多了,其实只掌握一天之内能往返区域的情况才会更舒适。
实际上,“一天之内可往返”已经是个很大的区域,覆盖了大半个省。
“两天之内可往返”则已经覆盖到了小部分邻省。
要是“三天之内可往返”,那是要图谋全国啊。
当然,平洄的这个“往返”与别人的短途旅游不是一回事。
平洄是目的性极强地到地方观察记录,记完就返程,交通时间占了大比例。
别人旅游的主要时间是花在逛街吃东西看风景上。
备注一下,平洄是不做旅游攻略的。
主要是,平洄自己不太能理解旅游的乐趣,导致做攻略也很难有趣味性。
当然,平洄知道有些地方东西很好吃或风景很优美,但前者可以网购到,后者可以在家看三维全景投影。
在家中配有一定辅助设备的条件下,现有投影技术的逼真度自不必说。
网购虽然存在路上时间,好像比不上现做现吃,但只要钱给到位了,那么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一小时或半小时甚至一刻钟达。
再加上高质量保鲜箱,于是除开心理因素加成效果不提,网购到的实际味道与现场吃的比起来,至少以普通人的味觉不太可能品出差异。
所以,平洄着实不太能理解“亲身到现场”在吃东西、看风景方面的优势。
反正平洄自己站在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时,通常感受到的是好累、人好多、好吵,完全比不上在家看全景投影的沉浸。
不过,如果委托人需要的是“一天之内逛遍某市所有旅游景点”的攻略,平洄还是能规划出足够合适的路线的。
能极大程度减少委托人遭受绕路、堵车、排队等痛苦。
在那个好像已被重置覆盖的周六晚上,平洄接的就是一份需要她线下再实地确认一次的委托。
在平洄对周日的计划中,应该花三个小时可以完成实地确认工作。
而现在,既然那份委托消失了,收到的订金也不见了,那么,这份工作就不存在了吧?
只要自己今晚不再接取该委托,那么周日就没有必须出门的事情了吧?
如果明天她能顺利地、恢复正常地进入周日,那么,那个周日是会接着此刻进行着的这个周六发展,还是会延续已经被重置覆盖了的那个周六呢?
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是接着现在这个周六吧?
可时间重置她却保有记忆这事,本身好像就不太符合逻辑?
第22章 前传1-05
☆、熬夜确认
平洄一边思考,一边习惯性地在智能机里记下思考中的重点字词。
平洄倒不在乎这份随手记录会与之前的行动计划一样消失,因为这本就只是她在思考过程中用来梳理思路的。
除了思考中途查看外,平洄一般只会在刚思考完毕时将它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然后就不会再看了。
其实如果间隔时间较长,平洄自己也看不太懂她的随手笔记,毕竟写得太过随意凌乱。
今天的平洄可不一定知道一个月的自己产生过什么思路。
平洄只是仗着智能机存储容量大才懒得删除这些涂鸦。
平洄在思考中第二次度过了这个周六,有意识地在家中各种地方留下“她经历了这一天”的痕迹。
然后在晚上二十二点,照常入睡。
平洄不是没想过零点可能是时间重置的关键时刻、可能值得熬夜蹲守见证,但如果重置只有一次,那她不就白破坏她的生物钟了吗?
良好的生物钟建立起来困难,要摧毁可太容易了。
没到万不得已,平洄不想对任何借口妥协。
她可是拥有发烧到三十八度五都早上六点爬起来把早餐吃了,还活动了半小时后,才重新爬回床上躺尸的决心。
医生当时在看到家用医疗机器人上的这笔记录时,都沉默了足足有十秒钟,才找回声音,对平洄说:
“状态不错。
“今天再吃两次药,应该就没问题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白天时思考过多的缘故,在怀疑时间重置了、确信自己与世界至少有一个出问题了的第一晚,平洄睡得竟然还不错。
虽然因为心里记挂着事而半夜醒过一次,但平洄只去上了个厕所,硬是忍住没有打开智能机确认当前日期。
只凭自己的困倦状态估摸着应该是凌晨两三点左右。
然后躺在床上酝酿了一会儿,又睡熟了。
直至睡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定时灯光唤醒了平洄。
平洄继续忍住不看日期,按固定节奏上厕所、洗漱、吃早餐。
为了不再次被扰乱吃早餐的时间,平洄这次一直等到吃完后才终于点开智能机。
看到了八月二十三日,周六。
完全没有意外。
毕竟起床后以及半夜上厕所时,平洄已经看到她睡前特意留下的很多痕迹不复存在,智能机上的日期不过是最后的敲定罢了。
而这份敲定意味着,这个时间循环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
平洄:
“那么,我需要确认及规划的事情就有很多了。”
接下来,平洄花了三天时间确定她在这个不断循环的周六中留下的任何痕迹,除了她的记忆之外,全都没有办法进入下一次循环。
电子设备、纸面书写、桌面刻痕,甚至皮肤上的伤口,都会在时间重置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