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被马蹄蹬出浮尘,腾腾直上如年少意气。
尉景搬不动俩书箱,要等家僮来接,尉窈便在此和他分别。回家后,她找出旧时笔记,全是真正幼年时期的她所写,送出去也好,免得哪天被阿父看见,说不定会察觉她如今伪装的童稚笔迹。
今回要带的东西太多,阿母推独轮车送她,到达崔学馆外已是夕阳映红,有馆婢帮忙拿行囊,尉窈三步一回头的向阿母挥手:“阿母,回去吧。”
可是一别十天,赵芷哪舍得就这么走啊,挥手回应着女儿,直到看不见为止。
尉窈住的还是上次那处院落,管事换了,姓崔,看着比段夫子都要年长。她被馆婢带到最偏的一间小屋,此屋倚墙而造,无窗,院外茂盛的树枝垂搭在屋顶,鸟雀在枝上左右歪头,一点儿也不惧怕生人。
进来屋,馆婢诧异:“咦,地上席子呢?尉女郎稍待,婢子去问问。”
没有席,地面就泛潮冷和土腥气。尉窈没闲着,先查看门能不能关严,合上后发现有条缝,倒也正常,方便外头知晓屋里有无彻夜燃烛,确保学童的安全。
查看完,她收拾文具,书案摆放得怎么不正?一个角上有泥,难道书案是被人蹬歪的?再琢磨此屋的安排,尉窈猜测别的居舍应是住满了,而且早住进来的都是些出身尊贵的女公子。
得有两刻时间,那馆婢才扛着一卷席回来,脸颊有被打过的巴掌痕迹。
尉窈不清楚这庭院什么情况,就无视、不多问,且告诫自己接下来的十天里必须警醒、忍耐,莫让巴掌打到自己脸上。
她从家带了晚食,关门后点亮烛,先看崔学馆给的诗册,确定课程的进度相同,然后誊写笔记。幼年时她写字差,为了省纸,笔记几乎都写在竹简、木片上,不方便高小娘子远途携带。既然帮对方,就得把事情做到尽善,所以她要紧着这几天把笔记全抄到纸上。
抄完后的简牍肯定不再带回家了,她用刻刀把字刮糊,扔到门旁的筲箕里。
戌时,院外有动静,没多久馆婢来告知尉窈,明天起连上四天大都授,主讲学师是孔夫子,在庭院西北方向的“有道”竹林传学,时间还是卯时半。
“大都授”就是大课。在平城只有太学、州学馆和四清望的族学馆有大课,小学阶段讲大课的更少见。尉窈前世在郑氏学馆、王氏学馆各遇到过一次大课,好处是名师传授精粹之学,坏处是如果没有听讲的好位置,还不如上正常的课。
次日,她很早到灶屋领走早食,文具昨晚就装好了,快速吃完饭后她出庭院往西北走。阿父多次来崔学馆借书还书,这里的景致分布尉窈很清楚,顺利找到“有道”竹林,此时只有十几馆奴在铺坐席,摆小书案。
尉窈见席位呈扇形开阔,隔距也不同,便向最近的那人询问:“分学舍坐吗?”
“回女郎,分学舍。因是孔夫子讲学,最靠前的是训义学舍,其余由近到远是善义学舍、国风学舍、咏风学舍、文音学舍。”
“我是训义学舍的旁听弟子,该坐哪呢?”
“旁听弟子也按学舍坐,女郎随奴来,此二席,女郎择一坐即可。”
“有劳。”尉窈舒口气,太好了,旁听席位虽在第三排的右外侧,但绝对能听清夫子讲话。
天气好,林鸟的鸣声也早。
学童们陆续来了,崔学馆的正式弟子都穿着统一的青衿服,谁是旁听学徒打眼便可识别。不出她所料,鲜卑学童非常多,只看这些人此时此地还三五成群的喧哗,可想而知素日纪律得多散漫。
当她看到奚骄的身影,立即回身坐正,回头的过程她侧望一眼旁边留给另个旁听弟子的案席。
越不想遇到什么越应验什么!奚骄坐了下来。
他又一次和她同分在训义学舍。
尉窈为了不胡思乱想,开始默诵诗章。突然,她肩头被后面的人拍了一下,她刻意向奚骄相反的方向回头,后面这少年长相和元瑀有几分像,对她道:“换个位置?我和他熟。”他指奚骄。
尉窈肯定不愿换,假装犹豫,可是对方不吃这套,只眨了两次眼,就提书箱跨到跟前催促:“快啊!”
第21章 互道同门
他旁边那些人顿时起哄、怪叫。
尉窈只得把文具挪到后边的小书案上,她刚坐下,右边脸庞颇黑的学童便问:“你被分在训义学舍?”
“是。”
“那你凭什么坐这?”说完,他头一扫,示意和他换位置。
起哄声再起,尉窈忍住气起身,可是书箱被第五排穿红色裲裆的少年摁住。
此人以平和的商量语气问:“我耳力不好,你也和我换一下呗?”
尉窈不说话书箱就拿不动,口哨声四起,她被迫应声“好”,对方才松开手。
当她先站到了这厮身侧,这厮反做出一脸被迫挪位置的样子后,周旁之人被逗到前俯后仰,哈哈大笑。
“你们够了啊,吵死了!”一女郎烦躁躁道,她的大嗓门压过了所有哄闹,旋即,各种怪叫更肆无忌惮。
幸好尉窈终于安稳坐下。
孔夫子带着弟子崔致、孔毨到来,正好目睹她受欺的情景。
合起伙戏谑人的学童全部是帝室贵胄,彼此间认识,尉窈不是第一个被他们无缘无故欺负的,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孔夫子心里有数,没过问。跟随在后的二徒也明白,处理好此类事只能等时机,有彻底解决的办法才行,现在上前干涉,过后尉女郎会更倒霉。
那么这十来个绮襦纨绔为何在崔学馆呢?
原因是,这几年平城的帝室子弟人数锐减,元刺史接管平城后,便把州学府的馆地一割为二,建了“八部”分馆,此分馆只教宗族子弟。在本月联考前一日,元刺史下令,将“八部”分馆里最难管教的学童,强制分配至范、崔、郑、王四家汉世族学馆听课半年。
如此就算不上破坏联考规则。
据刺史讲述,这些学童的嫡亲长辈几乎都不在平城,有的因抵御柔然人殉难于边镇,所以才疏于管教。他还恳切嘱咐,请各族儒师务必严加管束分过去的学童,莫使他们向学的最好光阴再被耽搁。
一州官长把话说到这份上,还得在平城生活的汉世族家长能不应么?
言归正传。孔夫子坐到了绛纱帐处,底下的嘈杂声迅速消退,他稍稍欣慰,还算识礼,慢慢教吧。
孔文中平时只在训义学舍讲诗,开讲前的训诫自然只针对本学舍:“讲诗之前,需警醒训义学舍弟子,这次的联考成绩与我期待甚远。”
前三排有十几名学童羞愧垂头。
“学、问!除了敏以求之,还要择善者而从之。”
“有责就有褒奖。这次分来训义学舍的两名外馆弟子成绩佼佼,以后你等可与他二人同门相称。”
孔夫子说到这,先看向奚骄:“奚骄,在学于州学府‘八部’分馆。”
崔致察言观色,待夫子停顿,立即起身行同门礼。
然后是奚骄、孔毨同时站起,训义学舍其余十七弟子站起,相互行同门礼。
“见过奚同门。”
“见过诸位同门。”
孔夫子点下头,目光故作寻找:“尉窈,在学于尉氏学馆。”
尉窈早等着了,高声回应:“夫子,我在这。”
“为何不坐在自己席?”
“弟子知错,这就回。”
霸占她位置的纨绔叫元珩,元珩脸皮一抽,先迅速对奚骄抱怨一句“夫子是故意的你信不信”,然后拖拽书箱回身……和占了他原来位置的元凝互瞪。
前者只张嘴不出声的威胁:“起开!”
后者无声一“呸”拒绝。
至于坐在元凝原本位置,本该在更后边第五排的学童也姓元,名子直,他从容瞧热闹,反正他是不会回第五排的。
尉窈挎着书箱从三人边上匆匆过去,向崔致、众同门还有奚骄行同门礼。
元珩不能再僵持了,他向元凝撂下句“你等着”,便到第五排最边上原本是元子直的位置坐下。这位置真糟,坐垫底下有个洼陷,他冲元子直竖下拳:你也等着!
“今日学诗《考盘》。”
哪个学舍发起的大课,讲诗就按该学舍的惯例来。此诗由孔毨起头,能跟上的学童背诵,不会的看着诗册朗读。
“《考盘》,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考盘在涧,硕人之宽……考盘在阿,硕人之薖……考盘在南,硕人之轴……”
林鸟被波浪般散开的诵书声惊飞,又落脚在远处好奇观望。
孔文中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不管学徒的基础再怎么参差不齐,都能拟出适合的课程。他时而在不同典籍中提出引证之句,使孔毨、尉窈、崔致等慧童产生思索,时而用有趣轻快的白话进一步解析诗、笺、引证中简洁难懂之句,令基础差的学童也感兴趣,从而专注,如此才能培养愿意听讲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