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6章
    元羽“哗、哗、哗”摇动蒲扇,再被皇宗学七子逗笑。
    因为七名学渣在听到“声为”二字时,高兴坏了,以为此题让他们回答“声”是哪五声?
    于是一个个抢先写答案。
    点了“宫”字头上的一个点儿,人家洪书女把“宫商角徵羽”全说出来了。
    七殿下元恌严肃地盯着纸上的墨点儿,不,这不是墨点儿,是他最珍爱的宠兽,一只浅毛小虎。
    即将输给广陵王叔了。
    呜——浅毛虎很难得的!
    元恌加入吸鼻子大军。
    这道题的答案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尉窈写完后缓两息,喊一声“念”,第四题开始。
    洪书女:“《关雎》序中记载了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写出《礼记乐记》篇对这三音的曲调描述为何?”
    学渣们怨念不已:有完没完了?!不是让他们来考《诗经》吗?干嘛总提《礼记》里的问题啊?
    不行,就是瞎编也不能再发愣了!
    六岁的元颢写道:“志士之鹰娶雕,为大雕。乱视之鹰娶雕,为斜眼雕,王国之鹰……”
    没编完,第五题又开始了。
    主监考白整巡场,元颢不想让对方看,用手臂遮挡乱写的答案,可白整还是窥见了。
    哎——呀!
    这写的都是啥?!根本连题都没听明白!
    白整满脑子“娶雕”,龇牙咧嘴离开了。
    第五题,又细分为三道小题。
    《关雎》序里有一句“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要求学子们先用《说文解字》释‘颂’;再以典籍《易》,释‘形容’二字的来源;最后以郑玄《周颂谱》释‘美盛德’何以为‘容’?”
    有宫学生加入心虚的吸鼻子大军。
    宫学生想,这是谁出的题啊?
    太难啦!
    难上加难的是,答题时间短得好似催命一样!
    因为《关雎》序学完太久太久,每次月考都不会考,现在谁还能记那么清楚?
    皇宗学七学渣的表现不一样,他们虽然连听题都听不明白,可是胆子大,敢瞎编乱造!
    元恌是七童里学习最好的,也是七童里唯一记得“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原句的。
    他写道:“《说文》曰……颂,指乐师一起唱歌。”写完抓抓头,觉得太白话了,在“歌”后面又添个“也”字。
    再写:“《易》曰……”
    坏了,让解释啥咧?狗蚤的,不能总抓头,把题目抓忘了!
    空着这列,他编第三小题:“郑玄曰……美貌又有德行,叫‘形容’。”
    啊——真想摔笔!
    元恌想起来了,第二小题才是解释“形容”!
    皇宗学回回考试倒数第一的渣郎是元颢,这孩子脸上的墨水比纸上的都多。
    他写的是:“《说文解字》里解‘送’,为‘关’字站在马背上。”
    再写:“《易》里‘行容’的意思,是边走路,边看自己美不美。”
    天真热,耽误他考出好成绩!
    元颢用黑乎乎的左手抹一把脸上的汗,继续写:“想知道《周没谱》里什么叫‘容’,让《周没谱》问《易》。”
    这道题因为分为三道小题,尉窈给了六息的延缓时间。“念!”
    洪书女:“南,言化自北而南也……先以今言解释此句,再解释为何‘自北而南’,二小题总字数,不得超过三十个字。”
    所谓“今言”,就是指百姓都能听懂的通俗白话。
    渣郎元颢差点笑出声,这道题撞到他怀里了,太简单啦!他都没思考,直接写道:“今言……难,盐化了,自北而南都化了,所以百姓生活难。”
    他没有数字数,因为次道小题只用“四字”可解!
    “自北而南”的原因:“北冷,南热。”
    尉窈也写完了。
    这道题的字面意思,是指文王对百姓的教化之风,从北域至南域。
    为何从北往南,而不是从南往北教化百姓呢?是因为“文王之国在岐周东北”。
    尉窈多给了十几缓息的时间,开始第七题。
    这时候此起彼伏的吸鼻子声,不再是心虚,而是宫学生在哭。两个学舍的三十二名宫学生,无一不在哭。
    她们不知道别人考的怎么样,只知道自己考砸了!
    成绩差到根本不用女师阅卷!
    怎么办啊?月考结束后,长秋寺是不是要把她们罚回劳役区了?如果那样的话,可怎么办啊?
    情绪不稳,后面的题更是道道答不好。
    终于,洪书女在念完一道题后,把长长的纸卷收起来。
    这代表首轮小试结束了。
    第274章 元茂夸尉窈
    皇宗七童的考卷由录事官收取,收到元颢跟前时,小家伙一副郑重模样嘱咐:“墨迹没干呢,别把我写的字抹坏了。”
    录事官心说:就你这字,整体看,跟扫帚扫出来似的,细看每笔每划长着猪鬃毛,还能抹坏到哪去?
    七殿下元恌则抓紧这点休息时间,猛朝尉窈瞟眼色。
    尉窈情知原因,过来后先夸赞他,再委婉询问:“殿下第一次挑战新考法,能不焦不躁答到最后,真是出乎我意料。考得如何?觉得哪道题最难?”
    成功是失败的继母,夸赞才是生母!
    元恌的信心开始反扑,说道:“都很难。解释‘美盛德形容’那道题我倒是答出来了,”他一撅嘴,更正,“那道题不是分成三小题么,第二题我没听清。”
    “好可惜。”小家伙又加一句。
    尉窈认真附和一句“是啊”。
    她是出题的人,出题时针对的考生是奚官署精挑细选的宫学生,且年龄最小的是七岁。
    元恌这群孩子岁数明显小一些,就不该和宫学生一起考这套题。
    六、七岁之间差一年,跟十六、十七差一年,在读书、理解事物上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没必要说些鼓励对方接下来好好考的废话,尉窈想了想,告诉道:“后面的两轮小试,会写什么全写上,如果不会,莫乱写,把题目写下来。写题目的用意是回去后翻阅答案,或者我抽时间教你,以后遇到相同的题保证让你会做。”
    这一刻,元恌把尉窈视为了知己。
    尉窈再悄声告诉对方一个经验:“认真写字,若其余学子都没答出标准答案,夫子便会以书写规整来评定强弱。”
    元恌连连点头,信心更足!
    可是他的浅毛小虎……唉,来不及跟尉窈讲述此事,短暂的休息时间过,次轮小试开始。
    芮才人展开考题卷,主监考宣布开考,所有学子毛笔蘸墨,悬腕以待。
    “第一题,写出诗句‘维以不永怀’的上句。”
    七学渣确实是一群好伙伴,不思索答案,而是同时挤出抬头纹,瞄尉窈在不在写,然后左右瞄,看宫学生开没开始写。
    糟了,尉讲师在写!那就证明她快喊“念”了。
    幸运的是,宫学生也没动笔,有的甚至也在偷瞄尉窈。
    此题出自诗《卷耳》。
    答案是:我姑酌彼金罍。
    元颢忽然嘴巴成“喔”形,因为他看见从弟元恌动笔了。
    元恌按尉窈教的,写的是题目,因为想不起原句,写成了“唯一不永怀”,错了俩字。
    有将近十名宫学生想出答案了,可惜只写了二或三个字,下道题就开始了,这部分宫学生已有经验,果断放弃新题,先把眼前答案写全。
    芮才人:“写出诗句‘不可休息’的下句。”
    此题出自诗《汉广》的第一章。
    答案是:汉有游女。
    元恌还是写题目“不可休息”。
    其余六学渣开始胡编了,别看都在胡编,也有区别,元世贤等五渣是胡乱写一句他们背诵过的诗句,虽然正巧是答案的可能不大,但万一呢?
    渣中渣元颢不一样,他写道:“多此一问。”
    正考着试呢,说什么“不可休息”,可不多此一问么。
    次轮小试就这样在“上一句、下一句”的切换里反复煎熬。
    话分两处。
    元茂现在就在皇宗学,帮着皇宗博士孙惠蔚整理文稿。
    陛下已批许营建四门小学,营建的具体位置需抓紧时间确定。
    国子祭酒刘芳的顾虑是,周天子时期设置的小学,是把小学建立在四郊,然而古籍里却没有说,四郊小学彼此相距多远?对四所小学同时考核和督管,肯定不便利。
    所以刘祭酒一开始奏请的是,在太学坊的四门遗址上,直接营缮四小学,继而改奏请,言太学故址仍然宽广,把小学分在四门处修建,和古时的四郊没区别,仍难兼顾入学的幼童,不如合并于一处,修建在太学遗址内。
    皇帝再许。
    四门小学的奏请进行得如此顺利,少不了孙惠蔚的努力,元茂作为元志的儿郎,十分清楚孙惠蔚为何比刘祭酒还想促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