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尉窈初次写驳奏
广平王元匡极有才华,也在门下省任职,和尉窈的官职一样,都是次官“给事黄门侍郎”,不过元匡司掌的事务是“谏诤纠察”和“斗尺权度”两项。
宗室大臣里,论正直和犟胆,尉窈最佩服元匡,此人生来一双鹰目,好弹劾同僚,而且是皇帝宠信谁,他就弹劾谁!
言归正传。
尉窈来门下省的时间短,常做的事是出入禁中,在皇帝、门下省和各曹尚书间传达诏命章奏,只有在皇帝召她问答的时候,她才有资格干预朝政奏事。
可是当着皇帝的面赞、驳奏事,与提前裁决大臣奏事、之后呈交给皇帝阅看,是两回事!
前者可以察言观色,随时改变应对策略,后者落字为实,一旦忤逆皇帝的意愿,会立刻被厌恶!
尉窈先提出合理要求:“请侍中让下官阅看奏章。”
她得知道元匡弹劾二王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元晖拧着眉头“嗯”一声。
尉窈就近而取,先拿在手的,是弹劾清河王元怿的奏章。
内容是:元怿仗着天子的宠爱,将府宅修缮得堪比皇宫,尤其府宅西北角建了座高楼,形制似皇宫西北角的凌云台,但是比凌云台还高,好比古诗里写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此条弹劾的最后,元匡痛斥清河王借凌云楼台自诩才华,想向世人彰显他的才能凌驾于皇宫里的天子!
尉窈轻吸口凉气。元匡文字简练,通晓古今,才能把古诗和心志恰好结合,使目的明确,直劈清河王的命门。
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这一份奏章,就让她增长见识,学到什么叫真的“狠”!
弹劾清河王的第二条罪状是:元怿在府宅西北高楼的西南位置,建有广宴宾客的“延宾堂”,延宾堂的形制似北宫苑里西南位置的清暑殿。元怿时常邀洛阳才子、隐士在延宾堂里琴笙并奏,并唱古诗《鹿鸣》。
仍是在弹劾的最后,元匡直言清河王效仿《鹿鸣》诗里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把自身歌颂为周文王,把妄谈国事的宾客歌颂为贤臣,实则清河王位尊而德薄,犹如好苑囿之乐的汉梁孝王!
尉窈心下再道句“狠”。
这位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刘武当时为窦太后喜爱,生活豪奢无度,最终起了篡位心思。
这一纸弹劾的可怕在于,清河王是孝文先帝的第四子,先帝在时,清河王远比当时的二皇子、现在的皇帝元恪受宠,只因为太子元恂被废掉后,长幼有序,元恪才能接替废太子,被孝文先帝立为太子培养。
相比较,第二条弹劾,比第一条厉害多了。
接下来是元匡参任城王元澄的。
他先弹劾任城王在担任尚书右仆射期间,趁着郭祚才上任吏部尚书,不熟悉政务的时候,改动吏部任命官员的文书,并擅自增、减官员的考绩记录,以此盗取官职、改官员品秩。
尉窈相信元匡有任城王犯错的把柄,只待皇帝允许彻查此事。
她再取一卷,继续看。
弹劾任城王的第二条罪状是:元澄被解除官职后,连续出入宗王、勋臣的府邸,上至太师元勰、太傅元详,下至各曹尚书,公然行结党、贿赂之举,以致元澄不在尚书省,仍把持官员任用实权,干预诸曹的奏事。
尉窈蹙眉,一时分不清此参奏是真的状告任城王,还是放暗箭,目的其实是彭城王元勰或北海王元详。
尉窈取最后一卷阅看,还是参任城王的。
弹劾内容为:元澄清理府邸鱼塘,将鱼捕尽后,与府吏、宾客交谈间,涕泪俱下念诵古诗《鱼藻》中的二句“鱼在在藻,有颁其首”,并接续另首古诗《灵台》里的二句“王在灵沼,於牣鱼跃”。二首古诗句,皆为孝文帝游览洗烦池时,借沼与鱼表达君臣同乐,百姓与臣子都争相依附君王。
弹劾的最后,元匡大骂任城王狼子野心,骂任城王怀念孝文帝、怀念故经历是假,实则不满被解除官职的现状,不满天子对其一时的冷落!
门下省的差事不好干啊,尉窈全部看完了,对元晖说:“我初次学习如何写驳奏,侍中有经验,先选吧,剩下的归我。”
她想让元晖教她是不可能的,就算他教了,也必然处处挖坑害她,当然也不能拒绝此事,说她不会写驳奏,因为这么说的话,那往后她都别想接手驳奏之权了。
元晖语调缓缓道:“元匡弹劾任城王的奏章为三,你初次写驳奏……”
尉窈微露一丝欣喜,很难察觉,而且稍纵即逝。
元晖一直注视她,捕捉到这丝欣喜,他继续道:“按理,该给你弹劾清河王的这两份,但是上疏的数量多少,和批驳纠正的难易无关。我这样说,你懂吧?”
尉窈:“侍中的意思是,你选弹劾清河王的奏章?”
元晖点头:“嗯。”
尉窈:“既如此,我这就回廨舍思考如何屏抑不奏。”
元晖看她捧走三份奏章,阴冷而笑。其实他早想好了如何驳弹劾清河王的奏章,且这样选,可讨好清河王,必能得到不少珍宝好处。
廨舍里一离开人,真冷啊,尉窈点上火盆,铺纸磨墨,边思索。
刚才她露出的欣喜破绽,是故意的,阿母离开京城后,她正忧愁怎么避开皇帝的眼线和任城王接触呢,这不,机会来了。
驳奏之权,首先要明白的是,皇帝并非不知道元匡这回的奏事!
因为百官奏事呈交的文书,均为正、副二封,内容一样,“正封”在皇帝那,“副封”才在中书省或门下省。皇帝政务繁忙,一日万机,且不想把奏章上的事拿到朝堂上让百官议论决策,才让门下省写批驳之言或委婉的纠正,如果驳议合皇帝心意,就可避开公卿大臣的论辩,直接对元匡、任城王下达训斥或安抚的诏令。
由她写的驳奏,到时皇帝下达诏令时,才有可能是她向任城王传达。
上亲皇帝,下接百官,这便是门下省被朝官羡慕嫉妒的原因!
承多贵的荣显,就得担多重的责任。
字字句句,漏刻点点滴滴,尉窈从坐下,到夜半钟声,终于写完了草稿。
她和侍中元晖比着熬夜,比着当能臣,门下省的同僚不得不跟着比拼勤勉。
第380章 佞臣也得多读书
辛苦总有回报,是多是少而已。
元匡对任城王的弹劾,在尉窈的巧言驳奏下,非但没起重罚作用,还令皇帝感怀任城王昔日的功劳,以及任城王妃突然离世给任城王造成的打击。
恰好,秘书省的长官卢渊因病离世了,皇帝便命令尉窈来任城王府宣旨,即日起由任城王元澄担任“秘书监”一职,并加授“散骑常侍”。
卢渊曾是京兆王元愉的长史,辅佐事务勤勤恳恳,却因劝谏京兆王莫在孝期内纳杨奥妃为妾,遭京兆王愤恨。当京兆王得到卢渊病逝的消息时,欢饮一天,在宴席间骂卢渊该有此报应,引发所有宾客的反感。
说回尉窈,她宣完了旨,说道:“陛下还有几句话,让我转达王。”
皇帝并非完全不信元匡的弹劾,感怀任城王有功劳的同时,也表达了不悦。不过皇帝的气恼仅有只言片语,全显现在神情中,该怎么和任城王转述,使对方不再犯弹劾奏章里的错事,就得看尉窈如何措词、拿捏分寸了。
任城王笑着提议:“我府里几处景观才栽种了枣树、长生树与合欢树,雕琢了佳石,还准备把鱼塘拓宽,不过得等下个月鹤觞宴过去后再动工。尉侍郎请,随我一观。”
尉窈附和:“是等得鹤觞宴过去,王若有雅意广邀宾客,那下官也沾个光。”
她一心二用,从容应话的同时,默默记住对方说的每字、每句,因为尉窈相信对方和她一样,都明白他们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必须在今天的对话里,尽量透露高家的消息,不引发皇帝的怀疑。
一路走走停停,凡尉窈先停下步子观景的时候,便用她自己的话转述天子的批评。
她最先停在枣树前,说道:“礼记《月令》有言……仲冬月,朝廷许百姓采摘山林中的果蔬和野味,但不许侵夺旁人的劳动所得。这让我想起陛下的教导……教者,效也!居上位者各司其职,廉正律己,百姓才能效之。”
这段话,是告诫任城王往后做好秘书监该做的事就行了,别插手其余曹署事务,更不能结党行贿!至于之前干预吏部的种种罪过,尉窈肯定不能提,一是皇帝没打算彻查,二是如果提了,任城王很容易猜到元匡参了他,并且继续盯着吏部,查吏部的哪些官吏出卖了他。
“臣往后一定廉正律己,勤职事,不逾矩!”在尉窈向着皇宫方向揖礼后,任城王跟着揖礼,慷慨陈词。
此举,表明他接受训诫。
紧接着,任城王命令一名管事:“把宫里赏的冬枣装几盒,给尉侍郎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