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5章
    莫非中间发生过什么事情?
    黎源印象里好像皇后娘娘的死讯就是开端。
    珍珠家是皇后娘娘一系,也说过娘娘死后他家遭了殃。
    难道皇后娘娘的死并不简单?
    黎源在心中默默打了个问号,不再深究,毕竟信息太少。
    再就是老百姓的渔船,渔船小得多,但比黎源坐过的乌篷船大,数量繁多如星辰,渔船飘在浅海域,没有码头。
    他看了半晌发现,那些渔船上居然住着渔民,看来有些是不上岸的。
    大大小小的渔船间还有一种极小的叶舟,十分轻盈,看来就是这种小舟往返接送人。
    回到城内,黎源进入海市。
    这里人流如织,并没有近中午而减少。
    黎源转了几圈发现这里以大宗买卖为主,有点像批发市场。
    买卖的内容依旧以丝绸、瓷器和茶叶为主。
    大朝商人也更倾向接受贵金属和宝石。
    从长远来开不是好现象,贵金属越来越多,务必造成物价上涨。
    大朝不仅要把钱赚回来,还要把钱用出去才行。
    黎源脑子里灵光一闪,难怪政令里大力号召接收外来物品。
    光号召还不行,还得朝廷带头行动。
    但是在工业革命未全力兴起前,一个国家对外来物品的接受度很低,因为内部已经形成完整产销一体的市场,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大朝若是工业发展起来,等到资源不够时,就会开始朝海外寻求资源。
    货币就流通起来。
    但并非短时间就能实现。
    可惜黎源并不是学经济的,若有人懂这个,说不定能帮朝廷想出更好的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大朝需要外来物资的想法在黎源脑子里留下印象。
    他还想去船舶司看看,大朝能养得起这么多船,造船业一定很发达,工业发达的地方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船舶司一定是重地,不是谁想去就能去。
    黎源这般走着来到一条地势高些的小道。
    说小也不小,有些像后世的步行道。
    很多人在这里摆摊营生,因视野佳,能看见远处的海平面。
    这里正是黎源想重点考察的地方,带来的八百两银子剩得还多,但那是一年的费用,大头自然用到寻找珍珠这件事上,以后若能找到熟人,少不得要支使银子,于是剩给黎源做营生的本钱就不多。
    做吃食是最方便的,成本不高,挑着吃食走街窜巷也不引人怀疑。
    但每个地方的饮食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黎源正是来考察这个,他记得京城的饮食并不重口,如果真的如此,可能做吃食还不太行得通。
    不想这条步行道特别长,顺着地势一会儿朝上,一会儿又向下,只要有空地都摆满摊贩,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吃食的香气,时不时就能看见在海市码头做活路的工人跑来吃东西,客流量还不错。
    但是黎源不可能一直待在海市做生意。
    就这般揣着反复心思,黎源慢慢巡着。
    突然有人热情地说道,“客官请坐请坐?”
    那商贩的摊位不错,在突出的一块空地,后面就是视野开阔的大海。
    他将一个板凳从摊位侧面的架子上取下来,摆好后用帕子擦了擦,邀请黎源坐下,黎源左右看了看,好似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大多数人都往工作的地方走去。
    京城百姓也以两食为主,只有做活路的中午加一顿,但都不是正餐。
    难怪摊贩生意好。
    小贩是个年轻人,个子不高却眼睛明亮,一边忙碌一边笑着问,“客官想吃点什么,我家做的豆花味美新鲜,有咸甜两种口味,冷热皆有,客官要哪一种?”
    黎源面色微紧,来了,咸甜口,冷热感,世界上最难抉择的东西同时放在他面前,选咸的还是选甜的,选冷的还是选热的?
    黎源看了眼热情的小贩,你到底还让不让人选择?
    最后黎源选了咸口冷豆花。
    小贩开心地舀豆花,“客官您选的这种搭配是最少选的,不过我跟你一样也爱吃咸的冷的。”
    倒不是,九月的天气还比较炎热,现在烈日高照,虽然有树荫,黎源也吃不进去热的。
    黎源端着豆花碗跟小贩闲聊。
    原来这里所见并不是全部,小贩顺着漫长的海岸线遥遥一指,“看见那边的山脉没有,翻过去那边就是船舶司,大朝所有的船都是那里造的,据说那边的码头比这边还阔气,停的才是正经的官家船,他们进出市不走海事局,那些宝船长近五十丈,五六层楼高,一艘艘都气派得不得了。”
    应该是战船。
    两人徐徐闲聊,据小贩所说,黎源心中大部分推测都被验证。
    目前海运掌握在朝廷和世家手里,民间因为技术等原因,能去的地方不远,按小贩的说法,应该以南番为主。
    也就是后世的南洋一带。
    但朝廷船队去得更远,小贩说不清地名,也是听其他人说最远的番邦人皮肤比墨汁还黑,不过那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大朝近二十年没有大规模远航。
    黎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世的明朝就是在后期收紧海运政策。
    明明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却错失发现新大陆。
    黎源敏锐发现,大朝的野心可能不限于推动海运。
    战船果然停在船舶司,近海区域也有,一路向南,据说沿海设立军事据点,防止倭寇上岸扰民,大朝自建朝开始一直十分重视这方面,但近百年来逐渐松懈,导致南方的倭寇十分猖狂。
    小贩一脸自豪的说道,“小哥有所不知,我朝最出名的孟尝大将军已经被授命为护海大将军,据说等沿海防点建设起来,我们大朝再也不担心倭寇的骚扰。”
    “还有,南方海外有座岛屿,距离大陆不过近百海里,大将军会前往那里建立军事据点,不过以前就有,只是那里太贫瘠,我们都不爱去,若是有那里相照应,更不会担心什么倭寇。”
    黎源愣住,不会是记忆里那个什么宝岛吧!
    小贩拍手道,“想起来了,叫东番。”
    黎源在记忆深处搜索一番,淡然失笑,还果然是。
    突然听到熟悉的地名,自来京城后产生的陌生感骤然消失。
    虽然黎源记忆里的历史里并没有大朝这个朝代,但是相似的地理位置相似的人物都让他有些激动澎湃。
    他由衷叹道,“我很是敬仰孟尝大将军。”
    他又瞅着小贩心想不愧是京城百姓,政治敏锐度就是高。
    不多时,步行道安静下来,周围的商贩三三两两寻僻静地打瞌睡。
    海市码头却忙碌起来,进进出出都是搬运货物的人。
    听小贩说这里的商船每日都有出发和抵达的,十分忙碌。
    渔船忙碌的时间在早上,若清晨天不亮过来,会有许多渔民划着小舟上岸贩卖昨日打到的新鲜海鱼。
    黎源见对方谈兴颇浓,随意问道,“听说这两年海市并不好,小哥能否告知一二。”
    那小哥脸上露出一抹奇异的色彩,他左右看了看欲言又止。
    “我悄悄告诉你,你别拿出去到处说。”
    黎源:……
    小哥指着码头的船队说道,“这些船原来都是私人的,至于是什么人的不用我说小哥也能猜到,无非就是皇亲国戚权贵之家,那时候海市就是一片乱象,普通商船想出海是不可能的,想出也不是不可以,就要花重金从这些权贵手中购买出海权……”
    若平安无事赚得银钱交了出海权也能小赚一笔。
    若是遇见风浪沉了船便是家破人亡。
    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意。
    即便如此,想出海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因为上面管理不利,出海权最终被几个家族瓜分,一层层盘剥,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其中陈家为翘楚,据说京城一半以上都由他家掌控。
    这陈家也是官宦大家族,据说有百来年历史。
    但真正崛起是靠着海运发家。
    因他家及其派系一家独大,就连朝廷都要礼让三分。
    事情转机出现在两年前,朝廷开始大力整顿海市。
    出海权全部回收,由海事局办理,只要手续齐全就能出海,无论进出市货物一律按照规定交税,当然新的制度执行起来也不是一开始就顺畅利民,据说这两年海事局的官员天天工作,全年无休,直到近半年才有所好转。
    原本最肥最轻闲的部门一下变得异常忙碌,好多人都唉声叹气,不过不等他们抱怨,海事局便实现末位淘汰制,同时增加新的工作岗位,要求还是蛮高,但只要通过考核就能进去。
    最重要的,不是推荐制,叫什么聘用制,这一下报名的人如过江之鲫。
    原先想抱怨的人也不敢抱怨了,战战兢兢地开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