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
    朝堂上随便捞出来一个,都能神态自若地说上一大段。
    可洋洋洒洒说了一堆,也要言之有物才行。
    能做到这点的,大多青史留名了。
    明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丝毫不知自己的回答带给诸朝多大的震撼。
    秦朝。
    此刻,不管是秦朝建立的基石法家,还是在战时发挥作用的秦墨,还有并不在朝堂上的农家,传说中的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诸子百家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儒家身上。
    然而,儒家的淳于越,也很懵。
    他作为扶苏的老师,确实深刻影响了秦朝下一代继承人的思想。
    皇长子宽容仁德,本以为他会带领儒家取代如今法家的地位。
    但这一壮举似乎到下一个朝代才终于实现。
    是扶苏公子没有坚定地选择儒家吗?还是......扶苏公子并没有继位?
    汉朝。
    刘彻在听到“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时,就已经乐开了花,感觉后面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机灵的大臣们已经开始“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了。
    更机灵些的已经在盘算着如何和卫青霍去病攀关系了。
    至于不机灵的大臣?
    汉武朝哪还有不机灵的大臣?
    唐朝。
    天幕之下,武将们讨论着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文臣们感慨着儒家思想的精妙。
    李世民的目光转向太子,示意他谈谈看法。
    李承乾所答与那些文臣别无两样,中规中矩,虽无错,但也没触及到根本。
    李世民鼓励了几句,但笑得勉强:承乾是太子,看事情只能想到这么浅显的地方,若是日后继位,还不得被骗得团团转。
    真性情的帝王情绪很好懂,起码本就紧张的李承乾,因为父亲的反应,神色更加阴郁了。
    长孙皇后在旁边看着,心里叹了口气:二哥什么都好,就是对承乾过于苛责了。
    但事情还没完。
    老大话刚说完,老二就按耐不住了。
    李泰就着明月对秦皇汉武的评价,叽里咕噜说了一堆,没一句话说到了点上。
    但这小胖墩有妙招,说到最后竟撒起了娇,配上圆滚滚的身材,格外憨态可掬。
    李世民被他逗得合不拢嘴。
    青雀,青雀。
    李承乾低下头,他的耳边回荡着父皇叫李泰小名的声音。
    父皇语气中的笑意,是自己从不曾拥有过的。
    这一幕,看得长孙皇后心惊肉跳。
    她忍不住拽了一下李世民的衣袖。
    沉浸于爱子之情的唐太宗不明所以,但还是记起了他要教导太子这件事:
    “承乾,后世人评价帝王,不仅看他的仁德,还有文治武功、经世济民,乃至对后世的影响......”
    “但你也不必桎梏于这些评价。承乾,只要你一心为民,历史是公正的。”
    父皇的目光中充满着对他的期许,李承乾内心的酸涩被稍稍抚平,但压力又再次涌上心头:“谨听父皇教诲。”
    宋朝。
    明月在天幕里说着秦皇汉武,赵光义在下面捧着他哥。
    他的嘴皮子还真不错,各种溢美之词把赵匡胤吹得武迈汉唐。
    赵匡胤虽有自知之明,但谁不愿意听好话呢?他看这个弟弟也是越看越顺眼。
    却不知赵光义心中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比如:金匮之盟。
    兄终弟及,若是自己登基,一定比二哥强。
    区区辽国,轻松拿下!
    明朝。
    老朱家刚刚因为一个“祁”字闹翻了天,明月说的秦皇汉武他们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好在早就安排了人时刻记录天幕所述,等明月答完题,君臣还要聚在一起讨论一番,也不差这一时半刻。
    但接下来讲李世民的这段,可不能不听。
    因为朱元璋对唐太宗格外有好感,什么英姿盖世,武定四方,各种好词都往他身上套。
    恨不得亲手把李渊那开国皇帝的虚名摘下来,送还给真正打下来天下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文能虚心纳谏,仁德为民,践行了‘民水君舟’的理论,开创了贞观之治;武有赫赫战功,开疆拓土,异族臣服,有‘天可汗’的美称。他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圣君,深得民心,连哭昭陵都变成了一种传统。”
    “以上三位被合称为龙凤猪。这个组合虽都有晚年昏聩的小毛病,但瑕不掩瑜,可以盖棺定论为明君。”
    “接下来的这两位则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欢欣鼓舞的是秦汉唐,气氛沉沉的是宋明。
    嬴政也想不到自己还能被后世人评为明君。
    听到儒家占据统治地位和明月对李世民仁政的溢美之词后,他本以为“暴君”不受欢迎呢。
    刘彻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组合排名是按照顺序来的,自己是凤,李世民是猪。
    根本想不到,自己被某个撰写《汉武故事》的无名氏编排了一个“彘儿”的小名。
    李世民与诸朝臣刚刚欣喜了一秒钟,某位擅长泼冷水的人就来了:“陛下何故自得?哭昭陵成为一种传统难道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臣子百姓有如此多的冤情未申,可见您的后代有多么昏聩了,恐怕不亚于宋明这两位君主吧。 ”
    魏徵的目光并没有看向太子,但李承乾却感觉如芒在背。
    李世民也肃然,他想象不到后世其他朝代的大臣也会来哭前朝皇帝的陵墓,便以为都是本朝的君主无德。
    他虽不认为这是太子之过,但面对刚正不阿的谏臣,还是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听闻太子太师李纲脚疾愈发严重,恐力有不逮之处,朕欲搜访贤德,以辅储宫,规劝太子。”
    这一举,相较于历史上,早了整整十一年。
    而宋朝,就连赵光义也不敢再多话,皇帝目光如刀,割在赵德昭身上。
    长兄早夭,作为次子的他是最有可能登上那个位置的人。
    但赵匡胤知道,这个儿子看似喜怒不形于色,实则胆小如鼠,难当大任。
    昏君的苗头难道在这时已经初现端倪了吗?
    赵光义暗自撇嘴,肯定是因为二哥没遵守和母后的约定,若是自己上位,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后代。
    真是丢脸丢到全天下人面前了。
    明朝,朱元璋一个劲地冷笑。
    朱棣纵然委屈,但也不敢为自己争辩。
    和赵构一个等级的昏君,这是老朱家根本想象不到的存在。
    “南宋赵构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
    “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是含恨而卒的宗泽老将军临终前仍然高呼的‘过河!过河!过河! ’”
    “是被冤屈致死的岳飞供状上的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是无数汉人的血泪......”
    明月这一手侧面烘托,听上去很燃。
    实际上是因为,她还真不太了解赵构,连他的谥号都记不住。
    记得最清楚反而是“完颜构”这个名字,但这是正经答题,就没敢真说出口。
    明月对赵构的记忆就停留在他是一个很怂特别怂非常怂的南宋开国皇帝上。
    但九年义务教育还真没白学,她还能想起来一些语文知识:
    著名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写出那句绝对豪放派的五言绝句,是因为她快马加鞭追赶南逃天子竟然没追上;更不用提“三呼过河”、“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还有至今仍跪在岳王庙前的秦桧和那句流传千古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总而言之,惨惨的南宋人,足够体现“赵构实际上是完颜构”这件事了。
    秦朝,嬴政勤于政事,对文学之事虽有所涉猎,但终归不算热衷。
    但听了李清照的诗,他只觉豪气冲天,连带着对对诗经和楚辞都大有改观。
    就是不知诗中这位项羽,又是何等英雄豪杰,功败垂成,可怜可叹。
    但文才终归不是一位帝王最重要的才能。
    听到最后一句“汉人”,他体内政治家的特质才立刻发挥了作用:
    不是秦人,也不是周人,而是汉人。
    周朝八百年,假设秦朝也是八百年。
    那汉朝的年份起码要超过八百年,才能完全掩盖秦的痕迹。
    但明月曾经说过,皇帝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
    总不能后面三个朝代一共才占了两百多年,而且这个宋似乎还分南北,更不排除还有其他的朝代。
    最符合事实的情况还是:秦朝的国祚......很短。
    也许四五百年,甚至是两三百年。
    肯定不止一位大臣想明白了这个逻辑,一时间朝堂寂静。
    汉朝的氛围则和这边恰恰相反。
    汉人,汉人。
    后世朝代更迭,最后仍自称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