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仙府真乃圣人也,一眼便看出了天下的症结所在。”
“每一步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道义和生命,其实无分先后。”
“人们生来都爱惜性命,能够选择舍生取义之人,反而是后天所致。”
“二者,显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深夜。
淳于越在电灯下。
思如泉涌。
将自家近日的所思所想,全部转换成了文字,记载了下来。
他结合仙府的一些举措以及仙术的作用,将其融合进了儒学之中。
整理出了一本两万余字的书籍。
他将其命名为《仙儒》。
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习得仙术的儒生......
多年振兴儒学而不可得。
淳于越心中是有郁郁之情的。
但是今日,他的郁郁之情一扫而空。
他有一种感觉,此书一出。
日后儒学便将有希望再度兴盛。
虽然和曾经的儒家经典有了许多的出入,可能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甚至被其他儒生所不认可,把他淳于越当成荀子那样的人骂。
但是淳于越不在乎。
因为淳于越认为他会是对的。
唯有这样的儒学......才是适合如今天下的儒学。
儒生,当利民。
只有百姓富足,才是盛世之基石,才能够重回尧舜。
儒生,当学仙术。
只有学会了仙术,才能够更好的利民,制出各种各样改变民生之物。
儒生,当懂得平衡人之欲。
只有平衡了欲望,才会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儒生,当以行动为主,言语为辅。
当今天下,行动比言语更为重要,言语教化百姓千次,不如帮百姓一次。
......
洋洋洒洒写到了深夜。
淳于越却无一丝一毫的疲惫之色。
反而神采奕奕。
看着自己一夜所书的成果,淳于越捋了捋胡子:
“只可惜......扶苏并不在此处,无法将此书第一时间给扶苏看。”
淳于越写完之后,心情愉悦。
随后便想到了自家远在西域的弟子,心中一时间又有些伤感。
因为他想念扶苏了。
西域大小国度有数十个,地方又十分偏远。
扶苏想要回来的话。
没有数年时间,怕是是难以回来。
“不过日后可以将此书送往西域,让扶苏从中获取一些灵感。”
“说不定日后他也能有一些新的感悟。”
淳于越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
时代不同,人们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今人,其实不是不如古人。
只是今人所需要面对的欲望。
比古人更多而已。
如今自己提出的仙儒之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今的问题。
只要像仙府一样先解决温饱,再教化万民,天下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是谁能知道未来又会出现哪些欲望呢?
就像古时候的一些人,说需要节制口腹之欲。
但若是让他们吃到美味可口的仙菜。
淳于越不认为他们会比自己好到哪里去。
毕竟淳于越以前......也是一个节制之人。
推己及人。
淳于越认为以后的儒学......也会根据时代来改变。
但是不论再怎么变,儒学的一些内核始终是不会改变的。
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样的精神追求,一定是不会改变的。
公平、公正、和谐、共享。
儒家一直所追求的便是这样的世界,一个真正的大同之治。
淳于越的追求,也是如此。
只不过如今的他,在这之中又加上了一个“仙术”。
公平公正和谐共享的同时,百姓们的生活也要过得越来越好。
这是淳于越的主张。
虽说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也不能真让所有人都寡到底来保持平均吧?
第242章 冒顿单于说得没错
当淳于越在完善自己的理论之时......
西域。
一处矮小的山坡。
一支匈奴残兵们,正在这处小山坡背后休整着。
赫然正是冒顿等一众匈奴。
只不过冒顿所带领的一众匈奴......似乎过得不太好。
这里人的嘴唇无一例外全是干裂的,面容更是憔悴不已。
冒顿则是眉头紧蹙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半晌过后,几名匈奴从远处骑着马匹赶了回来。
其中为首之人来到冒顿面前:
“单于,在下已经悄悄去打探过了......前方十余里就是危须了。”
“里面没有秦军出没的痕迹。”
“确实如那些月氏人所说的一般是一小城,比那......楼兰还弱小些。”
冒顿听后,不由得悄然松了一口气。
有了之前的经历。
他现在可不敢再贸贸然的攻打这些西域城邦了。
所以,在快抵达危须之时。
冒顿便派遣几名自家手下提前去打探消息。
因为这一战,他已经输不起了。
如果这里仍然有秦军,那他们所有人都得死在西域了。
这几日匈奴中已经有百来人因口渴而彻底使不上力气了。
自从随身的那点儿水源饮用光之后。
他们一直都没找到什么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