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陆川在法儒两边都不怎么受待见。
    但是他对于两家的优点缺点,都还是看的清楚明了的。
    法家也就算了,好歹是真有实力,乃是如今的大秦国策,实实在在的让大秦一统天下了。
    而这群儒家的人呢?
    即使如今依然嘴硬认为儒家才是治国良策,仍旧看不上法家。
    这样的儒家儒生自然更让陆川不喜。
    所以他今天听完叔孙通的话后,当即就上去把叔孙通给喷了一顿。
    至于法家?他现在其实还喷不太过......毕竟这喷人,也是要有现实依据来打底。
    如此方才能喷的有理有据。
    满口胡言的胡言乱语,是刺痛不了对方的。
    比如方才博士叔孙通引经据典指责他的时候,他陆川就丝毫无感。
    而陆川用法家能一统天下来讽刺叔孙通儒家不受重用的时候,叔孙通却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这叫什么?
    无端的谩骂就如同微风拂面,让人不痛不痒。
    只有真相,才能让人破防!
    面对儒生,和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这是儒生最擅长的。
    只有用现实中不容辩驳的事情来打击他们。
    他们方才会没有招架之力。
    ——
    “未来不是靠嘴巴辩出来的。”公子高听到自家老师这颇有深意的话语后,轻轻的点了点头。
    虽然老师时常因为理念不合,而与人争辩,在朝堂上地位也不高。
    但是老师的智慧......亦是不容小觑啊,总是能说一些发人深省的话语来。
    ——
    所谓辩论,其实就是意见相左的两批人互相指责罢了。
    公子高在接受了这个现实后,便不再多想。
    心情比较淡然的看着台上仍旧进行着激情论战的两人。
    随后看向不远处的淳于越,开始想象着仆射一会儿又会如何辩论。
    ......
    见二人似乎“辩”不下去了,公子高便上台将二人请下去了。
    有了之前两次的前车之鉴......这一次儒家剩下的两名儒生都没有火急火燎的上台了。
    不然陷入骂战之中,实在非君子所求。
    见儒生没有主动上台,一众贵族观众都有些小失望。
    他们还打算继续看儒生争辩呢。
    往日的谦谦君子,这辩论起来还真是激情澎湃。
    看得他们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然而这时又走上来了一位贵族:
    “诸位,在下乃是廷尉史赵石。”
    “石以为当今天下,这儒学已经难堪大用。”
    “儒家的诸多弊端,早就被世人所看见。”
    “然而一众儒生却抱残守旧,不识天下大势,实在是可悲。”
    “儒学礼法,只余下法即可。”
    “儒家经典,倒是可以用于稚童的教导启蒙。”
    “但是若是还想用儒家治国,必然会贻笑大方。”
    一众贵族观众不由得又来了兴趣:
    “这人谁啊?”
    “这比方才博士陆川还狠啊!”
    陆川至少还认为儒家可以和法家相结合......这赵石直接认为儒家完全没用了。
    “你方才没听到其刚才所说的吗?这位是廷尉史啊。”
    “而且还是赵氏......”
    ——
    本来不想再起争执的儒生,听到后直接是忍不了了。
    当即又上去了一个。
    “廷尉史所言,当真是荒谬至极!”
    “儒家经典,圣人之言!到你嘴中竟然成为无用之学?”
    “廷尉史难道忘了尔等法家,亦是从我儒家礼法之中延伸而出的?”
    廷尉史赵石听后,却是面容隐含不屑的道:
    “圣人之言又如何?”
    “当今天下,试问儒学何以治国?”
    “儒学无用,凭据有四。”
    “过于理想,不切实际,此其一。”
    “儒家倡导的仁爱、礼节、忠诚等道德观念过于理想化,完全就不切合实际。”
    “人性本恶,人们不会自发地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因此需要法律来强制执行。”
    “无视法治,只求德治,此其二。”
    “儒家企图依赖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此其二也。”
    “只有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惩罚,方才能确保国家的秩序和效率,国家才能有序运转。”
    “只重私德,忽视国家,此其三。”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私德,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利益。个人应该服从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做到以国家为先,个人为后,天下方能太平。”
    “不合时宜,借古讽今,此其四。”
    “一心坚守千年前的古老礼制和传统,却完全不看如今的天下是否适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唯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律,方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尔等不睁眼看看天下,只知从儒家经典寻求治世之法。如此行事,焉能长久?”
    儒生听完之后,一时间都有些面红耳赤。
    这廷尉史,也太能歪曲事实了吧!怎么能如此贬低儒家?
    当即开口反驳:
    “廷尉史当真是断章取义!”
    “我儒家绵延数百年,自从创立以来,可从未断绝。”
    “仁爱、礼节、忠诚等道德过于理想?难道廷尉史你对陛下不忠吗?”
    “难道廷尉史你难道只是因为律法,所以才忠于陛下的吗?”
    “这法家本身就是从我儒家礼法之中延伸而出,何谈我儒家不重视礼法?”
    “只不过儒家主张道德教化为主,礼法为末而已!”
    “我等儒生,重视私德是没错,但是何曾忽略过国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重视私德,同样也是重视国家。”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怎么到廷尉史口中,却变成只顾自身而无视国家了?”
    “而且我儒家哪里没有改变过?”
    “不同的时期,儒家亦有不同的治世之法。”
    “昔年孟夫子亦为完善儒学做出了诸多贡献,儒家也因此得以成为显学。”
    “圣人所言的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我等向往这样的盛世难道也是错误的吗?”
    “难道因为理想太遥远甚至不切实际,我们就不能追求理想了吗?”
    “人生在世只知律法而不知道德,与禽兽何异?”
    “而且,廷尉史你又如何能肯定人性本恶?”
    “我等心中所存在的仁爱良善,难道全部都是虚假的?”
    一部分贵族听后,也是不由得微微点头。
    虽然他们主要是来看乐子的......
    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这位儒生说的倒是确实没错。
    追求盛世,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