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章
    且他最终也未能得长生,大秦二世而亡。
    “抓捕各地方士与相士。”
    嬴政下令。
    【李世民:那许负的第二次相面?】
    【秦念:那是之后的事了,现在无法讨论。朕只能给你一个忠告:别跟刘小猪似的被人骗着玩。】
    【李世民:……】
    【刘彻:够了!】
    【秦念:朕觉得不够,除非你说你再也不信天命了。】
    刘彻气得捶桌。
    但他知道说不出来。
    虽然见到了很多骗局,但他还是觉得不会所有的事都是骗局。
    比如周亚夫的谶语怎么会假?
    那么多人可以作证!
    “许负为周亚夫相面之事,如今有谁知情?”
    天幕上不能问,刘彻可以询问臣民。
    今日休沐,他先问身边的侍中。
    若侍中不知,他还可以寻周亚夫的后人相询。
    “陛下,史书记载许负言‘侯八岁为将相’‘其后九岁而饿死’,但故丞相周亚夫实为侯十二年拜相,相七年后绝食而死。”
    有侍中答道。
    刘彻:“……”
    时间对不上,显然此事也不太可能为真。
    若是编造,就只有可能是阿父所为。
    阿父为什么要编这样的谣言?
    ………
    秦念又敲了甲方的窗。
    出现了始皇帝与刘邦同时在场的史实,这能不能提?
    【甲方:可以。】
    秦念放心了。
    【秦念:刘邦,史书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所以经常东巡压制。你觉得那是说自己,所以在芒砀山之间躲藏。然后吕雉每次都能找到你,你觉得奇怪,吕雉回答说她能看到天子气?】
    【嬴政:……?】
    【刘邦:咳咳咳。】
    【秦念:你是真敢编啊。】
    汉朝的史官们人都傻了。
    目前高祖起事之前的那些历史,除了羹颉侯一事,其他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编的?
    【秦念:刘彻,这就是“天子气”的出处。这群骗子连话术都是跟你家汉高祖学的。】
    【刘彻:……】
    秦念这话可不是无的放矢。
    “天子气”这个词,最早就是来自于《史记·高祖本纪》。
    【秦念:跟天命有关的部分,朕都知道是假的。但你曾去咸阳服徭役,见到祖龙,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是真是假?】
    【刘邦:真!】
    汉朝史官们松了口气。
    总算有真的了。
    ………
    嬴政板着脸。
    因这等小事而喜,会影响他的威仪。
    【朱元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则天下影从皆反秦,何故?】
    第37章
    朱元璋认为秦念刻意提及咸阳一事, 是为了献媚于始皇帝。
    于是故意提及此事。
    他倒要看看,秦念会如何粉饰秦朝暴政。
    十日前秦念说“现在还不能骂你,你给朕等着”。
    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像其他皇帝那般, 对秦念过于礼遇。
    正相反,他急需找出秦念话语中的纰漏,以便当话题转向自身时,能够予以反击。
    【秦念:百姓活不下去,当然会反,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朱元璋:你也认为秦为暴秦?】
    朱元璋本以为这句话说不出来。
    此前于汉武帝话题之时,他就多次想要说“暴秦”一词,皆为天幕所阻。
    不过如今能说出来也不奇怪。
    这是汉高祖的话题,确实无法避开暴秦之论。
    ………
    暴秦。
    嬴政冷眼看着天幕。
    这是后世对大秦的评价?
    【秦念:每个朝代的结束都伴随着百姓活不下去, 按照你的说法, 每个朝代都是暴秦。】
    【朱元璋:许多朝代都有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但暴秦没有盛世”这句话说不出来, 朱元璋就再说一遍,将这后半句隐去。
    【秦念:百代都行秦政法。你在指责大秦的时候,最好先看看自己的治国之道有多少是抄袭秦之政法。】
    争执起来了。
    赵匡胤很是想不明白。
    要吵不应该是秦汉之间争锋相对吗?
    怎么会是秦与远在不知道多少的后世?
    难道朱元璋一朝亡于秦?
    至于百代都行秦政法——
    看天幕的各朝之人应有许多人反对,但群里没人会否认这句话。
    ………
    嬴政此次没能压住嘴角。
    既因那句“百代都行秦政法”, 也因秦念对大秦的维护。
    最重要的是:
    此时百官皆以为陛下会盛怒于“暴秦”之说, 皆不敢看向陛下。
    【朱棣:暴秦之说源于汉, 又延续至后世诸朝,父皇他也是受前朝的影响。】
    刘邦眼前一黑。
    好不容易秦念转移矛头,结果这个朱棣反手就把矛头踢了回来!
    朱元璋朱棣。
    这对父子双双位于前九,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朝。
    ………
    朱元璋脸色并未缓和。
    他当然看出朱棣是在替他解释,更是在祸水东引, 但这也是示弱!
    可他也无法反驳“百代都行秦政法“。
    省府制就是沿袭郡县制, 大明律法也显然是衍生自秦法。
    如今仅过去十日, 燕王朱棣还在返京途中。
    【秦念:呵。多数朝代都对陈胜吴广起义持肯定态度,偏偏有些王朝——忘本啊。】
    刘邦松了口气。
    善。
    秦念还是明事理的,没有再次迁怒于他。
    刘邦对陈胜起义就是持肯定态度。
    秦念这么说,显然就是讥讽朱元璋一朝否定陈胜。
    【朱元璋:陈胜反的是秦。】
    【秦念:朕若是生在此时,必是反秦的一员。】
    【秦念:活不下去的时候,就该反!】
    朱元璋暗道失算。
    秦念这人怎么看都不可能是胡亥之后。
    就胡亥残杀诸公子的举动,秦念怎么可能不反?
    ………
    胡亥究竟做了什么,才让秦念认为反秦是“义”?
    问胡亥所为受到了规则的限制,嬴政换一种问法。
    【嬴政:陈胜吴广?】
    正和朱元璋吵着架,秦念没想到祖龙会插话。
    但询问陈胜吴广造反之事,这很合理。
    【秦念:由于徭役和赋税高到百姓无法生存的地步,陈胜吴广起义时,不仅附近的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纷纷追随,更引发全国范围的起义浪潮。】
    秦念没有提及陈胜吴广的籍贯。
    年轻的张良知道这是秦念对这两人的庇护。
    这意味着秦念不认为嬴政应该像抓捕刘季一样,提前抓捕这两人。
    后世秦皇,居然真的赞同百姓反暴秦?
    ………
    嬴政完全没想到秦亡于二世,是因为“徭役和赋税高到百姓无法生存的地步”,以至于全国反秦。
    就连秦念都直言应该反。
    这得高到什么地步?
    胡亥如今年仅十岁,这是最亲近他的孩子,嬴政对他颇为宠爱。
    但嬴政如今并未想过让他继承大统。
    再看一眼胡亥在声誉榜倒数前十的排名,嬴政也无法理解看似聪慧的胡亥,怎会如此愚不可及。
    “为何是胡亥为秦二世?”
    违反规则二。
    【朱元璋:你极为赞赏陈胜吴广?】
    朱元璋不理解。
    就算多数朝代不曾贬低陈胜吴广起义,但不至于如秦念这般赞赏。
    唐朝史籍记载此事时,也多是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以警示后代。
    【秦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念:这是时代的最强音,鼓舞着后世无数华夏儿女在绝境中奋起。仅此一句,陈胜就足以永载史册。】
    刘邦颌首。
    他亦是极为赞赏陈胜,认为陈胜有反秦的首义之功。
    故追谥陈胜为“隐王”,派人为他守墓并世代祭祀。
    ………
    朱元璋骤然沉默。
    此刻他想起他也曾为这句话所鼓舞。
    “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
    然登基之后,他却是如此评价陈胜。
    “偏偏有些王朝——忘本啊”。
    ………
    嬴政本该极为不喜此言。
    但看到那句“在绝境中奋起”,他就不得不再次想到秦念的处境。
    那亦是绝境。
    ………
    各朝皇帝就算不喜秦念对“造反”之说的推崇,也都猜得到秦念必然是以造反复秦。
    且秦念亦处绝境。
    历朝历代任何开国皇帝都未曾面对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