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2章
    【秦念:金匮之盟,由赵普于太平兴国六年提出,说是杜太后临终之前,要求你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赵光美。你答应之后,杜太后让赵普写成誓书,藏于金匮。】
    【赵匡胤:……光义信了这个盟约,故而要杀光美?】
    秦念满头问号。
    不是,大哥,你在干嘛?
    这什么理解能力?
    【李世民:朕以为,秦念所言并非此意。】
    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他此前一直保持沉默,是不想涉及“杀兄篡位”之说。
    但此刻看到赵匡胤之言,实在是忍不了了。
    【刘彻:赵匡胤,你有疾否?】
    【赵匡胤:……】
    刘彻眉头紧皱。
    怎么这种皇帝也能排进声誉榜前九?
    【秦念:这金匮之盟明显是赵光义为了粉饰即位的合法性,和赵普一同编造!你这个脑子,被赵光义干掉可太正常了。】
    “这个赵匡胤是扮演的是扮演的不是真的……”
    秦念只能如此解释,才能稍平心中怒火。
    这都什么玩意?
    秦念有理由怀疑赵匡胤脱离人设——
    但能够让她心中冒邪火,正是因为她觉得赵匡胤真有可能这么想!
    【赵匡胤:可你分明说那是光义即位六年之后,才由赵普提出。】
    赵匡胤固执己见。
    哪怕汉武帝唐太宗都反对他的想法,他也依旧固执——
    赵光义是他的弟弟,他才是最了解弟弟本性的人!
    【秦念: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距离你死后仅六十一天,距新年仅剩八天时,赵光义突然改元太平兴国。】
    【秦念:他是华夏史上唯一一个“和平继位”却不逾年就改元的君王,这也足以看出他对你真的没什么感情。赵匡胤,你能不能清醒一点?】
    秦念再看自己发的这段话,竟然幻视在劝朋友分手。
    “你能不能清醒一点?对方都做出这种事了,怎么可能心里有你?”
    这是她劝朋友分手的原话。
    ——由于坚决劝分这件事,她已经被这位朋友拉黑了。
    秦念一时间很是无语。
    【赵匡胤:……】
    其实早在秦念问出赵德昭所在的时间时,赵匡胤就已经发现不逾年改元这件事。
    但他不想在意,刻意忽略。
    如今被秦念说出来,他还是不想在意。
    毕竟是他先想要更易储君,光义有怨也实属正常。
    【秦念:你该不会没处置你所在时期的赵光义吧?】
    【赵匡胤:……】
    【刘彻:实为有疾。】
    【赵匡胤:……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
    秦念不由得冷笑。
    拿她说过的话来堵她?
    【秦念:王继恩还活着吗?】
    秦念提王继恩,是指明赵光义早就在笼络王继恩。
    渗透皇宫,这就已经是在谋逆,算什么“尚未犯罪”?
    【赵匡胤:……】
    【李世民:赵匡胤,此事还应慎重考虑。】
    李世民好似看到了未来那个偏爱青雀太甚、致使兄弟阋墙的自己。
    【秦念:赵光义其实治政勉强及格,就是军事上一塌糊涂。要不这样吧,赵匡胤你现在就退位给你弟,你给他当大将军,说不定还能造就出一个低配版二凤。】
    【秦念:如果赵光义因为猜忌把你全家都杀了,那也是你应得的。】
    在躺黑名单这件事上,秦念充分汲取了教训。
    她再也不会劝分。
    劝和,以后遇上这种事她统统都劝和!
    【赵匡胤:朕先前就已册立德昭为太子。】
    赵匡胤被秦念说得面红耳赤。
    但还是不愿意就尚未发生的事情对弟弟处置过重。
    赵光义茫然地望着天幕。
    他杀了如此袒护他的兄长,杀了曾经总跟在他身后的弟弟,还杀了兄长的子嗣。
    这么做是为了皇位……这是对的吗?
    【秦念:赵德昭,等你爹死了,你就把赵光义杀了给你爹陪葬,成全他们的兄友弟恭。】
    【赵德昭:……】
    “……”
    太子赵德昭也很沉默。
    毕竟从天幕看,另一个自己替父报仇,已经手刃赵光义。
    就差陪葬这件事了。
    【赵德昭:父皇,儿臣是否要将赵炅葬于永昌陵?】
    【赵匡胤:……】
    那边弑兄篡位的“赵炅”已经被德昭所杀。
    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秦念:沉默就是默认,就把赵光义跟你爹埋一起,还能省一个坟。】
    【赵德昭:嗯!】
    【赵匡胤:……】
    赵德昭这声应和多少带点私人恩怨。
    他被忽视多年,最终还要被逼至自刎。
    结果父皇在心知赵光义将要弑兄篡位、再杀他与德芳、甚至连王叔都不会放过的情况下,还要袒护于他!
    身为太子的自己不好表态,那就他来!
    ………
    “臣愿陪葬永昌陵。”
    赵光义再度拜倒。
    “何须如此!”赵匡胤想都不想就予以否决:“朕年长你十二岁,你怎么能与朕同葬!朕立德昭为太子,已经处置完这件事。”
    见赵光义不肯起身,赵匡胤更是亲自去扶他。
    “德昭,若你继位,万不可伤晋王性命,亦不可废他王位!”
    “儿臣遵旨。”
    赵德昭心中不愿,面上却不露分毫。
    不可伤性命,不能废王位……
    没说不能软禁。
    赵光义被兄长扶起,终是泪流满面。
    李承乾谋反未遂,爱子如唐太宗都将其废为庶人。
    他的兄长却连他的王位都不忍废黜。
    若那个自己知道兄长哪怕更易储君,也还是会设法护他性命与尊荣,是否还会弑兄篡位?
    【秦念:开宝九年十二月初七,赵光义将你和赵廷美的儿子都称为皇子。其实为了伪造宋朝传位为“兄终弟及”的假象,在你死后的第八天,他就将赵廷美任命为开封尹,封为齐王。】
    开封尹加封王,在当时是储君的标配。
    比如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在广顺三年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
    赵匡胤封赵光义为开封尹,又在开宝六年封晋王。
    秦念认为至少在开宝六年,赵匡胤依旧属意赵光义为继承人。
    【赵匡胤:原是如此。】
    赵匡胤暗自叹气。
    应是弑兄篡位之后,光义亦心中惶恐,才会作出如此不智的决定。
    以至于光美、德昭、德芳都成了皇位继承人。
    也终究……都未能活下去。
    赵匡胤已经明白“赵炅”的声誉为何仅在中等偏上的位置。
    何必以“兄终弟及”来欲盖弥彰?
    他本就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弟弟,光义既然已经隐藏好他的死因,本就无需强调“兄终弟及”。
    不逾年改元、时隔六年再让赵普编造金匮之盟,则更是不智。
    如此一来,就算光美是真的谋反,光义也洗不清谋害兄弟的嫌疑。
    【秦念:其实最离谱的是已经编造了金匮之盟,赵光义居然在赵光美死后不久,跟宰相李昉等人说赵光美不是杜太后亲生的,他们不是同胞兄弟,他问心无愧。】
    【赵匡胤:……】
    赵光美:“……”
    两个时期的赵光美都沉默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还会被亲兄弟造谣身世。
    三哥还说自己问心无愧?
    ………
    赵匡胤看到了弟弟的心虚。
    正是心虚,才会如此编造光美的身世。
    其实这样也好。
    如此,光美就与光义划开界限。
    德昭继位之后,就不会过于忌惮光义。
    【刘彻:既然不是亲生,金匮之盟又怎么会有赵光美?】
    【秦念:所以说赵光义编造的“兄终弟及”完全就是自相矛盾。】
    秦念之所以认为赵光义杀兄篡位的可能性极高,就是因为赵光义的一系列迷惑操作。
    金匮之盟更是败笔中的败笔——
    如果真有这么个盟约,赵光义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后的第一时间拿出来?
    按赵普的说法,就是这个盟约只有他和赵匡胤知道。
    杜太后死于建隆二年,也就是在赵匡胤驾崩的十五年前就已经写下盟约,赵光义为什么不知情?
    假设金匮之盟真的存在,赵匡胤为什么要瞒着赵光义?
    这么瞒着,反倒像是他在老母亲临终前敷衍了一下,这个盟约不是赵匡胤的本意。
    另外,金匮之盟本身就是赵光美为杜太后亲生的证据。
    总不能说杜太后过于博爱,搞兄终弟及都要顾及赵光义乳母耿氏的儿子吧?
    第7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