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18节
    也并非探险,而是游览海外诸国,并一路写下自己的见闻。
    写完奏疏,朱昶拿出地球仪。
    他想先去日本,接着去南豫国找朱康耍耍。再去南洋各国逛逛,继而前往印度各邦国……
    ……
    洛阳,皇宫。
    折艳绣这些日子一直哭哭啼啼,不但儿子要被流放安西都护府,她自己也从妃子降级成了嫔。
    这个年轻时喜欢舞刀弄枪的女子,确实挺宠溺儿子的。她只在儿子学习武艺时要求严格,其他事情都顺着儿子的意思。
    听到屋外的脚步声,折艳绣连忙抹干泪水,一生要强不愿别人看到她的脆弱。
    宫女把种妙蕴领进来,沏了杯茶便躬身告退。
    种妙蕴说:“已经上了报纸,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我晓得,多谢姐姐帮忙。”折艳绣叹息。
    种妙蕴道:“虽说不可挽回,但我劝说之后,官家答应可以给些钱财。不准旁人给,只准你自己掏钱给儿子,而且最多只能给一百贯。”
    折艳绣忧虑道:“他夫妻俩流放西域,一百贯钱怎够用的?”
    种妙蕴出主意道:“折家和种家在军中还有一些故旧,或许就有认识的在流放地任职。可写信托他们照拂一二,让你娘家人偷偷送点钱过去。”
    折艳绣说:“也只能这样了。”
    说完她又抱怨儿媳:“都是那贱人害的,我好端端一个儿子,搬去大名府才两三年,就被妻弟引诱祸害成那样!”
    继而又说:“宗正寺挑选王府属官时,也不知道安排正直之士。尽选一些贪婪小人,不但不能纠正约束皇子,反而还把皇子带得更坏!”
    种妙蕴一言不发,默默聆听。
    良久,种妙蕴说道:“虎毒不食子,官家这次也很痛心。”
    折艳绣默然。
    数日之后。
    押解蔡王夫妻的队伍,缓缓从宗正寺出来。
    由宗正寺到码头,越来越多人围观。
    历朝历代,也有流放皇室、宗室的,但那多半跟政治斗争有关。
    因为欺男霸女、鱼肉地方而流放的皇子,似乎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人们聚在一起,跟着押解队伍前进。
    竟有许多洛阳百姓,觉得蔡王有些冤枉,犯再大的错误,也不至于流放安西都护府啊。
    作为升斗小民,他们竟然共情犯法的亲王。
    只因蔡王是在大名府犯法,没有祸祸洛阳这边。洛阳百姓拥护朱明皇室,连带着也同情蔡王。
    很扯淡。
    满朝文武,两京百姓,都觉得处罚蔡王过重。
    直至登报之前,所有人都觉得还能轻判。
    这一期《大明月报》出炉,当日就在洛阳售罄。就连贩夫走卒,都追在拿报纸的识字者后面,吵着让一遍又一遍的读出来。
    无论官民,都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具有颠覆三观的冲击力!
    蔡王朱贽毕竟是皇子,不必戴枷去西域,甚至一路还有舟车。
    此时此刻,朱贽被左右架着上船,整个人灵魂出窍仿佛行尸走肉。他到现在还无法相信,父皇真的把他削爵流放了。
    王妃卢氏的双眼红肿,也不知哭了多少回。她后悔不该让弟弟进王府,否则也不会落到今日的下场。
    卢氏一族也跟着完蛋了,她的父亲、伯父、叔父,全都在接受三法司的调查。
    她的叔父并未做官,只是在老家经商,竞也一遍一遍的被查税。
    一群太学生站在河边,望着押送蔡王的船只远去,有学生感慨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今日方知并非虚言。官家都如此无私爱民,我等士子岂能不为国鞠躬尽瘁?”
    “陛下万岁!”有学生振臂高呼。
    “陛下万岁!”
    “大明万岁!”
    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喊声,呼喊者越来越多,渐渐就连成一片。
    第1134章 一百年后是什么样?
    朱国祥知道儿子为何愤怒。
    说孙子长歪了太过笼统。那什么欺行霸市、私设赌场、强抢民女,如果完全站在皇帝的角度,其实也可以训诫一二就了事。
    蔡王那帮人干了什么?
    阻塞言路,干涉司法!
    他们把进京告御状的五个人,半路杀掉沉进黄河。这就是阻塞言路。
    蔡王在得知杀人消息之后,不赶紧切割也就罢了,至少也要装作不知情。但他连装都不装,直接以亲王的身份,威胁河北按察司不准再调查。这就是干涉司法。
    那些家伙犯的事,自然不止这几桩。
    否则也不会在大名府搞得天怒人怨,最后逼得巡察御史冒险上疏揭发。
    真实的情况是,大名府的贪官污吏和奸商劣绅,以蔡王朱贽为核心结成一个犯罪网络。
    朱贽亲自做下的破事儿不多,但无数人打着他的旗号鱼肉百姓,甚至连皂吏杂役都到处吹嘘自己是蔡王的人。
    他们做的每一件坏事,都被大名府百姓算在蔡王头上。能不天怒人怨吗?
    就拿蔡王府的长史来说,区区一个没啥实权的五品官。他跟随蔡王朱贽搬到大名府不足三年,案发后竟被抄出六万贯宝钞!做了多少坏事才能捞到恁多?
    还有蔡王的小舅子。
    此人的远祖是范阳卢氏,近祖是宋初的玉川卢氏。玉川卢氏,又在北宋分家为九大支脉,蔡王的小舅子就出自其中一支。
    对了,这九支卢氏的第三支,开堂始祖本来应该姓柴。柴荣的一个儿子,被卢氏抱养又入赘了卢家。
    这个姓卢的小舅子,以游学为名到处跑。他住进姐夫的蔡王府时,其实那些王府属官已经在乱来了。
    小舅子跟王府属官一拍即合,从偷偷违法很快衍变成光明正大的搞。而且他馊主意多,捞钱的路数也多。这货被抓捕的时候,屋里藏着八万贯宝钞,皆是在两年之内捞到的。
    他们还巧取豪夺城郊土地,两年时间就占了近万亩。这个事情牵扯的百姓最多,在当地的影响也最恶劣。
    更扯淡的是,这大名府郊外近万亩土地,蔡王朱贽只分到两千多亩,剩下的全被王府属官和小舅子瓜分了。
    钱财方面也是如此,朱贽仅捞到几万贯和一堆财宝(平时消费经常有人买单)。如果抛开财宝只论现金,王府属官们和小舅子加起来,是朱贽所获钱财的三倍有余。
    朱铭对这个儿子的厌恶,除了因为儿子干坏事之外,还有就是觉得这个儿子太蠢!
    “真是杀不完啊。”朱铭看着案上的弹劾奏疏。
    《大明月报》刊载对蔡王的处置,瞬间鼓舞了无数御史和地方司法官员。
    一般的案件,都察院、刑部、大理寺、按察司、州府法曹就能处理。但涉案官员到了一定级别,就必须给皇帝和内阁打报告。
    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央就收到八份需要打报告的查案奏请。这还不包括较远的那些省份,相关奏疏还在半路上没送到。
    以前不敢查的案子,因为蔡王都可以流放,御史和按察使们现在敢查了!
    今天被朱铭单独召见的是魏良臣。
    陈东虽然还不满六十岁,但前些年主持各种大案操劳过度,这两年的身体状况有些堪忧。
    一场秋风秋雨,就让陈东再次卧病在床。
    魏良臣仔细查看那些奏请,感慨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总有那么多贪得无厌的。这几年还有一种说法,称大城市物价过高,官员俸禄还应该继续涨。物价再高,能有前宋末年的物价高吗?”
    朱铭说道:“有这种诉求也正常。今后找个机会,按照各地的官牌年价,酌情给大城市的官员增发贴职钱(职务津贴)。”
    贴职钱一直都有,尤其是基层伎术官(包括劝农官)给得最多。还有那些到偏远穷困地区赴任的官员,朝廷也给足了贴职钱。
    魏良臣翻到一封奏请突然停下:“此人是都察院御史出身,查处贪官得力才转的民政官。没想到,以前是他查别人,现在又有人查他。”
    “是你的门生吧?”朱铭问道。
    魏良臣说:“臣没有门生。但臣与此人确实走得近,时常有书信来往,他每到一地赴任,还会给臣捎些土特产来。可以从他查起,御史出身的官员就该先被查。”
    “那个杨蔚也一并查了。”朱铭说道。
    “是。”魏良臣领命。
    朱铭在前宋做太学正时,杨蔚算是他的学生。虽然一直名声不显,但凭借特殊出身、籍贯和能力,如今已做到河北右布政使。
    问题很大。
    有御史借蔡王被流放的机会,奏请彻查杨蔚。
    这家伙不但是皇帝的学生,而且还属于四川派干将,在朝廷里面背景很硬的。
    左都御史可能扛不住,需要已经做了阁臣的魏良臣去压阵。
    朱铭的意思很简单,通过流放一个儿子,狠狠的整肃一次官场。并且要彻底树立一种廉政观念:权势再大、背景再硬,敢贪赃枉法也会被抓!
    或许朱铭死后,大明官场会重新变得黑暗,但这种廉政观念却可以留在人们心中。
    变成一种追求,变成一种希望。
    变成黑夜之中,一个光芒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火种。
    ……
    朱国祥因为孙子被流放,一时间没了旅游兴致,居然赖在杭州不走了,整天坐在西湖边上吹风散心。
    为了不骚扰地方,包括随行侍卫在内,近千人的吃喝拉撒,由皇室和国库各摊一半。
    国库出钱很正常,朱国祥此番并非纯粹旅游,更像是代表皇帝巡视地方。
    当然,地方上肯定也会出钱,比如杭州这边就把长盛园翻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