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1章
    汉军将士的日常了解完,番军也不能放过。
    郭逵翻身上马,压低声音说道,“番部两军由韩相公亲自指挥。”
    言下之意:那边不归他管,想去番军大营得先和韩相公打招呼。狄青:……
    苏景殊:……
    这和被架空有什麽区别?
    堂堂一路经略安抚使,怎麽能惨到这个地步?
    郭逵也想知道,他堂堂一路经略安抚使怎麽能惨到这个地步?
    就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所以韩绛一到延州就能毫无顾忌的把他架空?
    更要命的是,按照大宋官场的规矩,韩绛还真能合理合法这麽做。
    狄元帅的表情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那叫黑云压城城欲摧,叫山雨欲来风满楼。
    接下来几天时间,苏秘书跟着他们家元帅将鄜延路七军转了一遍儿,狄元帅看着没什麽反应,但是他和亲卫队的亲卫都知道这是要攒个大的。
    火气当场发出来还好,当场不发……
    嘶,祝被元帅惦记上的人好运。
    军营视察完毕,京城的回信也到了。
    狄元帅冷笑一声,直接把韩绛、郭逵、种谔、折继世都带回京找官家当面理论。
    他是没资格让韩相公干什麽,官家有资格就行。
    苏景殊没走,他和赵卨留在延州稳定情况。
    为了防止有不长眼的过来找事儿,亲卫队全部留下保护他们柔弱的机宜大人。
    苏机宜:……
    不管怎麽说,回京在官家面前吵架总比在延州让韩绛一家独大强。
    苏景殊对留在延州也没意见,他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但是到西北一年多在经略司的时间还没在转运司长,好不容易有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前,他得好好和前辈交流交流。
    机宜文字这个差遣够不上一方主官,但是职权很重,还能接触到大量机密情报,是个历练几年就能平步青云的好差遣。
    大宋只在边地设经略司,北方和辽国谈和之後,真正能主管军事的经略司只剩下西北几路,所以仅有的几个经略司机宜文字的差遣分外抢手。
    雨吸湪队……
    按理说苏景殊的资历不太够,但是他之前几次调动从来没任满过,不算没任满只看办过的差似乎又还行。
    最重要的是,官家和现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兼平西统镇大元帅狄青愿意。
    赵机宜的情况不太一样,他的资历已经足够调去成为一方主官,只是和郭将军相处的太好,所以自请留在鄜延路继续干。
    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太复杂,遇到个合心意的上官不容易,等郭将军调去别的地方他再升迁也不迟。
    这一等,就等到了韩相公空降为陕西路宣抚使。
    “陕西”打头的衙门一般都在京兆府,也不知道韩相公怎麽想的,愣是舍弃京兆府来了延州。
    再然後,再然後就不用说了。
    鄜延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被韩相公看上。
    咳咳,有点不礼貌,但是这时候已经管不了那麽多了。
    韩相公回来他和郭将军就会被调走,韩相公不回来他和郭将军就能留在鄜延路,反正没有继续共事的机会,就算说出口的话传出去也没关系。
    苏景殊给嘴巴拉上拉链,赵大人放心,他是个合格的树洞,不用担心秘密从他这儿传出去。
    赵卨瞅了他一眼,假装信了他的鬼话。
    苏机宜是不会大张旗鼓的散播别人的秘密,他只会把不知道哪儿听来的事情重新加工成面目全非的样子卖给勾栏瓦舍里的戏班子。
    乍一听没什麽问题,都是可以风靡勾栏瓦舍的好本子。
    仔细一听哪哪儿都不太对,似乎是在借话本子嘲讽什麽。
    但是真要说哪儿不对在嘲讽什麽观衆也说不上来。
    赵机宜委婉的表示,虽然他不经常去京城,但是他也是正统进士出身,同年好友遍布朝堂,不是人不在京城就什麽京城的消息都不知道。
    西岭先生不会以为自己藏的多隐蔽吧?
    苏西岭:……
    哈、哈哈。
    咱换个话题。
    苏大人假装刚才什麽都没有发生,继续和前辈请教正常的经略司机宜每天要干什麽。
    军中战时以打仗为先,不打仗的时候呢?军队改革?
    赵卨点点头,“整改不单单是重新编排,还要考虑将士的配合以及後勤供应。”
    韩相公在修筑罗兀城的事情上让人琢磨不明白他到底是怎麽想的,将番兵单独编成军也不合适,但是将军中每两到三千人编成新军的法子并没有问题。
    苏景殊说道,“官家和王相公都在着手精简军队裁汰老弱,等他们手上的事情忙完,军中应该也会迎来大改。”
    赵卨笑道,“蔡大人此番回京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有蔡大人在,军中之事不必劳烦王相公亲自动手。”
    蔡大人在西北多年,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处理政务都经验丰富,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全面整顿军队会由他接收。
    苏景殊点点头,“也是,蔡大人比王相公更熟悉军旅。”
    军中之事要交给熟悉军队的人来做,官家派韩绛来西北就是想着他曾经有过推动禁军改制的经验,而老王没有在军中待过很有可能会犯“想当然”的毛病。
    虽然最後还是没逃过“想当然”,但是已经可以看出不通兵事的文臣空降成军中一把手有多可怕。
    王相公比韩相公经验还少,与其让他亲自操刀,不如让经验丰富的蔡大人出马。
    至少蔡大人真正带过兵打过仗。
    打的还都是胜仗。
    看蔡大人和狄元帅同在京兆府能和平共处那麽多年也能看出来蔡大人在兵事上是个靠谱的,他要是不靠谱狄元帅第一个不同意。
    将兵法本是范文正公和张亢张将军提出来的,为了军中不再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现象,也是为了方便军中管理,将军中每两到三千人编为一将,这些将由本路的都监固定指挥。
    都监之下又有十二个指挥使和二十五个教头分别来训练者六个将的士兵,说到底还是为了加强将领和士兵之间的联系。
    有点像後世的师改旅,一个将差不多就是一个团。
    後世一个团的标准是一千五百人,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营配有四个连,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一个班十个兵。
    一个连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以及炊事班,一共差不多是一百二十个人。
    再往上的师就类似路一级的经略司,一个师包括五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後勤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标准人数是一万人。
    而旅比师人数少,标准人数在七千人。
    师改旅的目的是提高军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大宋需要的也是提高军队灵活性和战斗力,哦,还要再加上一个裁汰冗余人员。
    那就是大宋版的“师改旅”加“百万大裁军”。
    不看韩绛在鄜延路的骚操作,目前大宋各路的小规模师改旅、啊不、小规模将兵法都进行的非常不错。
    虽然进度慢,但是没有引起兵变,也没有耽误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