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3章
    现下国孝之中,谁敢出来吃喝玩乐?秦淮河畔的姑娘妈妈们,几乎都要喝西北风了。
    金先生脑子一转,身子微微前倾,立时笑道:“若说有,咱们书院倒有一桩,听说几个书院又有意办文会,趁着寒食节,让各个书院的学子多多交流。”
    还是文会,贾赦登时就没了兴趣,前儿不是听说有春游踏青的风声。
    贾赦冷脸无语:“总是这些……”
    贾政却还有几分兴趣:“如今尚在国孝中,我们不认识几个人,若能多认识一些才俊,也是极好的。”
    金先生点头:“那……那是当然……”
    也不知哪家人有好运气,能入荣国府的法眼。
    金先生心里打起来小算盘,要不要趁机卖个好,悄悄告诉某些人家。
    不过他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兴许也有人早就认出荣国府两位的身份,故意不揭破,装出一副清高样子来吸引注意呢!
    贾政又补充道:“家母极为看重家教。”
    金图连连点头称是:“夫人顾虑得极是,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后便满口打起包票:“若有机会,在下必定引荐一二,您请放心,公府之事,在下必定不透露分毫。”
    将贾家两兄弟不想暴露身份的心思摸得门清。
    贾赦摊开扇子,似笑非笑:“这便好,如先生这般有才之士,将来必然前程似锦。”
    金先生听了贾赦这句话,自以为得了什么保障,大喜过望,贾赦又与他随意几句,便将人打发走。
    回身看见老二的眼色,贾赦也瞪着眼看回去:“你看我做什么,以前父亲不是常这样说?”
    他只是活学活用,怎么就不行。
    贾政也没说什么,兄弟二人一起回院子去了。
    金先生说的文会,磨蹭了许久才开起来。
    现下明着寻欢作乐是不敢,文会这样的活动让憋坏的学子们寻得一个消散的好时机。
    此次文会花样多,除去写文章,还有赋诗、作画、提对子、甚至还有辩经等等。
    可惜又不敢太过高调,没什么彩头助兴。
    纵使如此,大家的参与性依旧高涨。
    原先听说要去崇正书院,但最后还是把活动的地方定在城外的钟山书院。
    山高皇帝远也有它远的好处。
    贾赦不擅长这个,除了人多看个热闹,比起看什么诗词文章,还不如听人讲点八卦有意思。
    按理学生的座位和先生们不在一处。
    显然金先生在安排座位时煞费苦心,他刚好坐在先生席位第二排靠边,紧邻这学生的位置就是贾赦和贾政两兄弟。
    最上首开坛讲课的都是崇正书院和绿柳书院的大儒,教出过不少得意门生。
    陈山长的水平有限,也因他是钟山书院的山长,才能和大儒坐在一处。
    贾赦看着场上坐席,钟山书院的师资力量,果然不如那两家。
    上面一个白胡子老头红光满面,夸道:“如此青年才俊,实在难得,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贾赦看清状况,原来那个老头子正在夸一个少年。
    那少年瞧着也不怎么机灵,穿着儒衫,笑得眯起来眼。
    贾赦冷笑:“这人什么来头?我看不过如此。”
    金先生两边都不想得罪,没顺着贾赦的话讨好,给二人说明对方来历:“这位便是杨侍郎家的长孙,杨聪。”
    原来是杨侍郎家的乖孙,做学问也要讲究人情世故啊!
    这乖孙写的东西虽不算差,但也没到惊为天人的地步。
    贾赦觉得杨家乖孙未免也年岁太小,瞧着不知道有没有他家老二年纪大。
    贾赦又问:“前儿我瞧着杨侍郎年岁都致仕了,孙子才这点年岁?”
    贾赦这么一问,贾政也有些好奇,那个致仕的杨侍郎将近古稀,旁人曾孙都比这年岁大了。
    金先生笑道:“您有所不知,杨侍郎原也有一个儿子,养到十七八岁一病没了,后面老来得子……”
    贾赦恍然:“如此说来,那便是老来得子又老来得子,所以如此年少。”
    杨家的金疙瘩,识趣的肯定变着花样的夸,方才那个白胡子老头,言语间还不算太夸张。
    贾赦马上就对杨家没了兴趣,瞧着席面上年岁小,长得入眼的几个。
    贾赦指指对面崇正书院的位置对老二道:“那个李焕还不错,兴许对你的脾性。”
    贾政刚好就想问李家。
    前儿母亲给他的册子上,李家公子做了重点记号。
    金先生不等人问,赶紧就把李家的情况说出来。
    李家的小公子眼看着能读书有前程,若搭成荣国府和李家这条线,他金图肯定会得不少好处。
    金先生道:“李家往上四代也曾族人在朝中为官。”
    “什么官?”
    问到金先生盲区,他有点不确定:“似乎是中书郎?”
    贾政一听便知:“当下朝廷已经没这个官,记得是今上改成了紫微舍人,五品。”
    果然是京城的公子,这些东西信手拈来,自小耳濡目染,就是和他们不一样。
    金先生:“他们家治家最严的,李焕的祖母,说是孟母教子也不为过,早前家中出过两个举人,李焕的父亲原本是那一场的雅园,进京赶考,却得了重病,可惜,可惜!”
    听到这里,贾赦和贾政都为这家人可惜,也想起自己的父亲贾代善,也是壮年过世。
    两人叹道:“京城与江南气候迥异,水土不服也是常事,真是可惜。”
    金先生察觉,两位公子对李焕显然比杨家的长孙态度好,继续说:“他叔父上一科落榜,如今三十有六,只等下一科。”
    三十有六已经考过一回会试,举人功名在身,着实也不算太差,后劲仍旧很足。
    贾政却不太关心人家叔叔,反而旁敲侧击问:
    “也不知他们家治家严谨到如何地步,引得先生连连夸赞。”
    金先生便将李家的家教简单说了说。
    比如什么过庭必定有训、勤俭不得骄奢、举止清正、不可外出宴饮、不过四十不可纳妾、李家女孩儿必须通背女四书、针线绣活厨艺都是一绝,子孙如何纯孝云云。
    贾政听罢点头:“果然严谨。”
    贾赦在一旁听着不作声,他可过不来这么闷的日子,母亲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训他。
    金先生还在输出:“崇正书院也极为看重他,将来只盼江南也能出一个连中三元之才!”
    贾赦抬抬眼,书院的大儒竟然看中李焕能连中三元?
    难不成他是院试时那一届秀才的案首?
    贾赦笑了笑:“他竟是头名?”
    金先生也跟着笑,点头:“正是,他也算金陵城的少年英杰了。”
    贾赦用肩膀撞撞贾政:“老二,比下去了!”
    金先生夹在中间有些尴尬,之前不知道二人来历的时候,这两兄弟就暗里较劲拆台。
    和事佬不是他这般小人物能当的。
    好在山长门让学子们互相看文章,自由讨论,刚好绿柳书院与金先生相熟的一个老友招呼他过去说话。
    金先生赶紧作辞开溜。
    贾政早就习惯大哥的脾性,况且大哥也是玩笑,他倒没生气。
    两人离席各处乱逛,看看这个写的诗,那个画的画。
    贾赦忽然用扇子敲敲老二:“想不到今日也有人同我们一般,卧虎藏龙啊!”
    贾政顺着大哥扇子指的方向看去。
    又来了个小孩。
    起码比起贾政来说,那人就是个小孩儿。
    瘦瘦高高的,脸上稚气未脱。
    贾政干巴巴笑了笑:“卧虎……藏龙……”
    大哥明显用词不当。
    贾赦见老二不信,冲他挤了挤眉毛:
    “你别不信,他穿的那层罩衫,好像是什么锦,前儿太子殿下没了,母亲让人找出来给妹妹们做衣裳,似乎来历稀奇,上面赏的物件,不是随便有的。”
    贾政凝眉打量那小孩儿,大哥说的布料,清透飘逸,阳光一照,粼粼好似泛着波光。
    贾赦摆起一点架子:“老二你忙着读书,肯定顾不过来这些,认不出来也应该。”
    贾赦认得出,还不是跟着管家素来最留心吃穿的缘故。
    贾赦招手,把老二的小厮砚台喊来:“打听一下,那是哪家的小孩子。”
    贾赦看那群大儒一个个对小男孩儿和颜悦色,又道:
    “我猜肯定是那群老头子中哪一家的小辈,要不然就是那个大人家的公子。”
    过一会儿,砚台就回来了:
    “那个小公子不是本地人士,姓林,说是犯了喉疾,不便说话。”
    贾赦忽然想起来什么,赶紧问砚台:“是不是姑苏那个林家?”
    砚台点头:“大爷猜的不错……正是……”
    贾赦这下就更得意了,一手搭在老二的肩膀:“我说怎么看着眼熟,早前我们见过他母亲,你还记不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