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章
    “李先生!你休要危言耸听,曲解我等之意!治国如同烹小鲜,火候分寸至关重要!岂能如你这般,只知一味用猛火、讲大道理?”
    “要考虑大局稳定!世家关系盘根错节,若按你那套理想化的严刑峻法来,逼得他们狗急跳墙,反弹之下,动荡一起,烽烟四起,这责任,这后果,谁来承担?谁来收拾?”
    “稳定?哼!”李不言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书生的倔强和愤怒。
    “以牺牲律法最基本之公正换来的所谓‘稳定’,不过是沙上筑塔,水中捞月!一推即倒,一触即溃!”
    “王瑾你读的是圣贤书,行的却是乡愿之道!只求表面和气,不顾内里腐烂!我以为你跟着殿下,和那些官员有所不同,你这真是……真是气煞我也!”
    李锐则在一旁吃着点心不敢加入,省得被殃及池鱼。
    赵庚旭在院外听得直咧嘴,差点笑出声来。李不言这“喷子”功力,看来是天生的,之前不熟还收敛着,现在真的是火力全开。
    他摸了摸下巴,非但没进去拉架,反而觉得这种截然不同、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挺有意思。他悄悄退开,心里琢磨:
    王瑾的顾虑很现实,是朝中许多务实派官员的想法,根基不稳,谈何改革?但不言所坚持的“公平”,确是律法的脊梁,是最终必须要抵达的彼岸。
    怎么才能把这看似矛盾的两者拧到一块儿去呢?既要稳住盘子,又要推进改革……真是个让人头秃的难题。
    他下意识地挠了挠头,感觉自己思考这种问题,脑子都快不够用了。
    第35章
    又行了十余日, 雄伟巍峨的京城城墙终于出现在了视野的尽头。
    太子赵庚明率领文武百官,早已在城外十里亭迎候。
    皇帝车驾缓缓抵达,鼓乐齐鸣, 百官跪迎,山呼万岁之声震天动地。
    太子赵庚明快步走到御辇前, 恭敬地向皇帝请安,随即目光便落在了紧随其后的赵庚旭身上。
    眼中满是心疼和关切。
    赵庚旭也看到了太子的眼神, 顿时笑嘻嘻地行了个礼, 故作轻松道:
    “太子哥哥!我没事儿, 好着呢!就是个子抽条了, 显得瘦!南边好吃的多着呢,我都没亏待自己!就是……就是想太子哥哥了!”
    他最后一句带了些撒娇的意味, 听得太子心暖暖。
    圣驾缓缓入城, 赵庚旭骑在他的小白马上,跟在太子的仪仗之后,看着熟悉的街景, 连日赶路的疲惫和云水县带来的阴霾似乎也被冲淡了些许。
    他甚至还偷偷朝几个眼熟的小贩方向眨了眨眼。
    就在他的马蹄刚刚踏过城门洞, 进入城内刹那。
    原本还算晴朗的天空, 毫无征兆地暗了下来。
    众人惊骇抬头, 巨大流光天幕再次降临,覆盖了整个苍穹, 紧接着那道熟悉的活泼女声骤然响起:
    “哈喽!哈喽!宝子们,我想死你们啦!欢迎来到红站直播间。”
    赵庚旭整个人僵在原地,心里暗想:
    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下, 咋?南巡时一点动静没有,我以为不会再出现了呢?现在又来,坑死我算了!
    天幕画面第一次不是动画和ppt, 这次背景是一间整洁雅致、摆满了书籍和奇怪仪器的房间,叫做“主播”的年轻女子,整个人白得发光,穿着风格简洁奇特的服饰,梳着利落的马尾,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正对着大家挥手。
    大家第一次见到主播的样子,纷纷觉得奇异。
    有人惊叹到:这是仙宫?仙女?
    也有人觉得主播穿得伤风败俗,迫于奇异的天幕不敢开口。
    “哎呀,真是好久不见啦!因为学业原因,没时间剪辑整合资料。”女主播双手合十,做了个抱歉的动作。
    “首先要跟一直支持我的家人们说个重要通知。”
    “因为本宝宝要全力冲刺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啦!学业繁忙,压力山大,所以这次直播,将是我们盘点显宗朝那些牛逼闪闪改革系列的暂时收官之作!”
    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一片抑制不住的惋惜声。
    虽然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博士”、“论文”是什么东西,但“收官之作”、“暂时再见”的意思还是明白的。
    过去几次天幕降临,早已成了百姓乃至颂朝朝野最为期待和津津乐道的“神迹”。
    每次都能带来震撼的消息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突然说要暂停,怎能不让人失落?
    赵庚旭则一边在心里赞叹:原来这主播不是全职的!还是博士生啊!厉害!
    一边内心小人哭唧唧地说:终于要结束了,不想再社死了。
    “家人们别难过!不是永久停播哦!只是短暂的分别!”
    “等我顺利拿下博士学位,穿上那身帅气的黑袍,一定第一时间回来跟大家汇报喜讯,所以,这最后一期,咱们必须来个干货满满、精彩纷呈的压轴大戏!”
    她的语调重新变得欢快起来:
    “之前我们讲到,咱们的显宗陛下巧妙布局,终于将科举取士和工科选拔这两项划时代的制度给初步立起来了!”
    “那么,制度建立之后,给颂朝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我们来做个总结,因为这两项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骚操作,是如何让颂朝焕发新生,一步步走向盛世的!”
    天幕中的画面随之变化,出现了一组动态的对比图。
    一边是田地荒芜、农夫面黄肌瘦、手工匠人技艺粗糙的场景。
    另一边则是稻穗沉甸甸、工坊里的简易水利器械、市集上货物琳琅满目、百姓脸上带着满足笑容的景象。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百姓的日子好过多啦!”
    女主播的声音充满感染力:
    “我们之前说过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让寒门子弟有了上升通道,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干能力显著提升!”
    “而工科考试选拔出的那些技术人才,更是了不得!”
    天幕画面聚焦到几个具体场景:
    一位通过工科考试被提拔的“农技官”,正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使用新式曲辕犁和灌溉水车。
    另一位“匠作丞”则在督造改进的织机,使得丝绸布匹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还有人在勘探矿藏、改良冶金术、修筑更加坚固耐用的水利工程。
    “这些技术大佬们,可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他们带来的农业技术革新,让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再加上海外新种的引进,让百姓以前饿肚子的情况大大减少!”
    “手工业技术进步,使得布匹、瓷器、铁器等等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更亲民!”
    “国库也因为商业繁荣、税收增加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充盈!”
    看到画面的农夫和工匠,他们或许听不懂那些大道理,但画面上那些丰收的景象、精巧的工具,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这时,天幕中的女主播话锋一转:
    “然而,咱们的显宗陛下不满足于此!显宗陛下当初在江州就藩时就深深意识到,光有好的政策和技术是不行的!”
    “朝廷的法令、新的农业技术手册、工匠的规范标准,你得让老百姓能看懂、能理解才行啊!”
    “不然再好政策,传达到基层也容易变味,或者根本推行不下去!”
    “于是,在国库富足后,显宗推行了一项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那就是‘百字启蒙令’!”
    天幕画面中出现了一份古朴的诏书特写,上面赫然写着:
    “敕令天下州县,推行百字启蒙,每户必有一丁,识文断字百余……”等字样。
    “这项政策,可以说是义务教育的最初雏形!”女主播解释道。
    “它不强求所有人都成为学问大家,但要求每户人家,至少要有一个人能认识一百个左右的常用字!”
    “目的是让朝廷的政令能够更顺畅地传达给百姓,让新的技术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学习和传播!这可太重要了!”
    天幕画面中展现:
    偏僻县学、乡学里,不同年龄的农夫、工匠、小孩在先生的教导下,笨拙却又认真地学习识字。
    城门口,有专门的吏员大声宣读朝廷告示,并指着旁边的文字进行讲解。
    “可别小看这一百个字!”女主播强调。
    “它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开启了民智!”
    “让普通百姓不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能够初步理解国家政策,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步!”
    这番讲述,在朝臣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些思想开明的官员如李不言之流,听得双目放光,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刻上书请求推行此策。
    而一些世家和保守派的老臣则面露忧色,低声交谈:
    “开启民智?这……百姓若都识字明理,恐生事端啊……”